眼下,在清流县嵩溪镇青山村的金红花卉基地内,持续多日的农忙高峰告一段落。
“基地经营着56亩花田,过年期间天天忙着摘花、打包、装车,用鲜花向天南海北的客户送去我们的新春祝福。”谈及自家花卉产品在春节期间的热销,该基地负责人李金红笑逐颜开。然而,去年春季的水灾曾让基地收成受到不小影响,同时,持续的低温天气也让花卉养护成本节节攀升,急需资金支持。
一筹莫展之际,中国农业银行清流县支行的工作人员基于青山村“中级绿盈乡村”的资质,为李金红申请了30万元乡村振兴贷,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2021年,三明市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在全省创新推出“绿盈乡村+绿色金融”模式,将乡村生态环境指标作为金融支持的主要参考依据,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绿色金融滋养“绿盈乡村”
新春伊始,尤溪县新阳镇夏阳村村民郭良泉早早打点好行装,准备前往海南三亚。
“我在三亚有一个东星斑养殖场,现在正是鱼苗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细心照料。”郭良泉告诉记者,目前,在三亚从事海产养殖的尤溪老乡共有1000多人。
然而,在创业初期,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让不少农户犯了难。“东星斑的养殖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其间的饲料、鱼苗、水电以及人工成本不是小数目。”郭良泉说,由于户籍和固定资产都在老家,尤溪养殖户无法在海南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贷款利率也比当地人高出不少。
这并非个案。山区农户缺少房产、车辆等易于变现的质押物,而土地、农房等资产的流转和质押受到法律和相关政策的严格限制。没有合适的质押物,获得贷款困难重重,让不少坐拥青山绿水的村民“望山兴叹”。
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可否转换为乡村发展振兴的“金钥匙”?
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兴、村更美”等目标,创新打造出乡村生态振兴品牌“绿盈乡村”,这让三明市看到了转机。
“基于三明市的生态资源优势,三明市生态环境局携手中国农业银行三明分行创新推出‘绿盈乡村+绿色金融’模式,通过金融授信惠农兴村。”三明市生态环境局改革办负责人邱强介绍,2021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三明分行针对“绿盈乡村”探索开展阶梯式金融服务,陆续开发“绿盈1号”“绿盈2号”“绿盈3号”等系列金融产品,将乡村生态环境指标作为金融支持的主要参考依据。
随着“绿盈乡村”创建工作不断深化,“绿盈乡村”个人信用方式贷款额度也有所提升,授信额度现在最高可提升至30万元。与一般的纯信用贷款相比,“绿盈乡村”贷款模式的额度更高、利率更低,且在额度内随借随还,笔数不限。
“发放贷款前,我们采取整村推进和走村入户的方式,对农户情况进行调查,形成白名单并报送审批,通过后再为农户授信额度。”中国农业银行三明分行农户部负责人杨明权介绍,农户可以通过掌上银行在线签约放款,审批完成次日即可到账,方便快捷。“从‘客户跑腿’到银行‘主动上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接客户需求,挖掘潜在客户。”
“来自老家的这笔贷款不仅手续便捷、放款快速,在利率上也给予了很大优惠,每年可以省下1万多元利息。”郭良泉笑着说。
金融活水送到“田间地头”
在探索“绿盈乡村+绿色金融”模式过程中,三明市还创新配套特色信贷产品,推行“一村一品”扶持举措,“量身定制”绿色金融产品组合,重点支持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将金融活水精准灌溉至每一块“田间地头”。
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村民徐良辉通过农村青年创业绿色贷款贴息政策,获得了130万元资金,在村里开发了800亩脐橙园。“这笔资金可帮了我们大忙。”徐良辉说,原先的零散土地经过统一平整后,不仅可供耕种的面积翻了一番,而且土质有所提升,种出来的果品质量更佳。
福建金溪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也尝到了“量身定制”的甜头。在一次摸底调查中,三明市有关部门发现金溪公司在成功中标泰宁县杉城镇南溪——丰岩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面临流动资金紧张问题。中国农业银行泰宁县支行第一时间为其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去年12月4日,总额100万元的贷款成功发放,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首笔高标准农田建设流动资金贷款业务。
“这笔资金的投入,既推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又帮我们渡过了难关。”该企业负责人张延凤说。
绿色金融服务的加持,正让一个个生态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以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环境提升项目为重点,三明市捆绑打包文旅康养、旅游交通、村落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项目,形成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长效模式。其中,授信建宁县1.2亿元,支持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闽江源旅游区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建设项目,助推建宁发展全域旅游。
生态“高颜值”,正不断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截至去年底,三明市累计创建“绿盈乡村”1654个,占全市建制村比例95.28%;金融授信3.08万户,贷款2.36万户,授信金额76.38亿元。(罗昱伦 庄紫怡 卢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