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本。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在三明广袤大地引发热烈反响。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我振奋不已。”在泰宁县朱口镇的草菇种植基地,负责人杨龙金介绍:“目前公司有96个智能温控大棚,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可以精准调控,为菌类生长创造最佳条件,每天产出草菇2500公斤左右,今年产值预计3000万元左右。眼下,公司还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草菇菌种进行改良和选育,草菇新品种试验已经做了3批。”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要打头阵。今年春耕,三明各地机械化翻田、智能大棚育苗、数字化管理等“科技春耕”场景成为新潮流,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传统农业增添活力。
建宁是“中国黄花梨之乡”,国家梨龙头产业县。“作为一名果农,我认真研读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面提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建宁县绿源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兴安说,这些年,他们一直在摸索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于果园,此前安装好的智能温控大棚以及智能灌溉系统等,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科技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沙县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冯鸿弦希望当地农业部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加工技术、数字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等在茶果蔬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中的运用,构建沙县区优势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压舱石”。宁化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邱剑华表示,将严格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稳面积、提单产,全力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同时,科学规划耕、种、收、防、管全过程,促进整体提升。此外,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并带动小农户,全方位保障粮食丰收。
保障粮食安全,农机大有可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更加坚定了我‘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心。”明溪县天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天喜娓娓道来:“今年种植水稻七八百亩,像薄膜、农机具、肥料这些备耕物资,早已准备好了,就等着播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三方面,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路线图’。”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马浩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围绕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持续发力,为三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起点,新作为。在三明,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以“开跑即是冲刺,开赛就是决赛”的奋斗姿态,全力以赴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质增效,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添砖加瓦。(卢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