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60多年的谷文昌文稿再现“理论富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论述跨越时空呼应新时代

汪启喜(右一)与研究团队成员在档案馆查阅资料
近日,东山县委史志研究室在整理谷文昌讲话文稿时,发现泛黄的纸页上赫然写着:“我们要把它改变成一个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当党员、当干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群众向前进,树立雄心大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两份尘封60多年的讲话文稿,与东山县委提出的“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的目标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谷文昌纪念馆时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今年是谷文昌诞辰110周年,全市开展“牢记嘱托学谷公、为民造福当先锋”活动,东山作为谷文昌先进事迹发源地,在全县迅速掀起“学谷公担当、建共富东山”的行动热潮。
溯源
从讲话文稿中深挖细采
“谷文昌还有什么遗愿?”“先驱者的思想富矿是否暗藏发展密码?”“历史经验能否转化为治理智慧?”
带着这三个问题,东山县成立工作专班,由中国档案学会会员、漳州市党史和地方志专家库入库专家汪启喜领衔,联合档案、党史、地方志等多领域工作人员,深入县委办公室、县档案馆、县委史志研究室等资料保存“矿区”,从1950年至1964年间所有涉及谷文昌时代的档案资源入手,特别是深挖细采谷文昌的讲话文稿和署名文章,对海量档案卷宗展开地毯式查阅。
“以前,谷文昌事迹研究长期依赖故事传颂、口述史料和二手文献等间接资料,这次我们专注于原始档案挖掘,做到原汁原味精细研读,深刻领悟老书记所作所为背后的思想理念。”汪启喜介绍道。
要从众多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原始档案文献中“掘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阅读难便是研究人员遇到的首个难题。汪启喜说,20世纪50年代的原始档案很多是铅字油印稿,纸张泛黄,字迹不清,有的还是竖形右排的繁体字,阅读难度大,有时候一个晚上连一份文件都读不完。然而,研究人员并未放过任何一份与谷文昌相关的文件和讲话记录,他们对海量档案卷宗展开系统“扫描”,逐页甄别筛选。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发现的“蛛丝马迹”追踪到底,“线上+线下”双轨并进,通过旧书网等平台追踪散佚文献,成功抢救《福建青年报》《红与专》等珍稀报刊史料,与档案馆资料互为补充。
“你看,这些都是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的宝贝,这本里面找到了谷文昌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述,这本找到了一篇介绍工具改革经验的文章……”汪启喜得意地向笔者展示了他在旧书网的购物车,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几十年前的旧书,一本本泛黄的“老古董”在他眼里,可是“掘金”的秘密渠道。
经过四个月的努力,研究人员从2517份档案资料中发掘出1950年至1964年谷文昌讲话稿、署名文章等原始文献上百篇,其中绝大多数为首次面世,构建起迄今最丰富的谷文昌事迹研究原始档案资料库。
整理
勾勒谷文昌县域治理思想脉络
面对大量的档案资料,研究人员进行细致入微的甄别与分类。在稿件编目上,严格按照讲话或文稿发表时间进行梳理,精准标注每篇文稿的时间和场合,力求完整勾勒出谷文昌县域治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在内容发掘上,初步将人物言论语录归纳为“谷文昌的愿景”“谷文昌谈作风”“谷文昌的方法论”三个方面,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含金量高。其中涵盖了谷文昌提出“干部是群众勤务员,和群众同甘共苦才是好干部”;要“把雨水储存在岛上”,实现“高山石山森林化,低山丘陵茶果化,沙滩海滩绿洲化”等“十化”目标;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以“六畜兴旺”促进“五谷丰登”;甚至还总结出了“以点带面,先进带后进”“建立评比制度”等具体工作方法。
最让研究人员兴奋的是,谷文昌当年就已经提出建设“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带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林带是粮带、是钱带、是生命带”等论述,与当下东山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不谋而合,也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令人赞叹。
“这些内容涵盖了谷文昌关于农业、渔业、生态、民生工程、干部作风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探索,对东山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东山县组织部副部长文海波说道。
如今,谷文昌这些跨越时空的执政箴言,被汇编成东山县委内参《资讯摘编》特辑,作为“学谷公担当,建共富东山”行动核心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真正走进谷文昌的精神世界,深研谷文昌的执政智慧,实现红色档案向治理效能的创造性转化。
⊙欧东茵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