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沧江古镇。
核心提示
厦门港海沧港区,有一条临港而建的沧江路。路的南边,是远海码头的“集装箱森林”;沧江路北,则是拥有千年历史的沧江古镇。
沧江古镇因依江而建而得名“沧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古商路相通,历史上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重镇之一,与中山路相媲美 。古镇内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如莲塘别墅、金鼓楼、黄公桥等,它们见证了古镇的繁荣历史 。
按中远期规划,海沧港区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1400万标箱/年,这意味着港区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业和物流仓储用地。这些用地的选址,被确定在角嵩路以南区域约24平方公里范围内。沧江古镇,正处于这个区域的中心。古镇所在的海沧社区,被列为保留村庄。古镇周围的村庄,除了青礁、锦里部分区域,大多即将被拆除。它们将变为工业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满足港口发展的需要。
漫步古镇,坚守的居民已不多。远处集装箱码头的作业声,与古镇的岁月静好反差鲜明。
新与旧、古与今,碰撞融合。海丝古镇如何融入港区发展,海丝文化如何传承弘扬,答案等待书写。
一街石板半是银
每次回到位于沧江古镇的老家,“80后”李丹琳都会感到莫名伤感,童年记忆中的老街,现在安静得“有些可怕”。
老街百年商铺依旧在,却不复往日繁华,唯有理发店、自行车修理店等零星几家很有年代感的店铺仍在坚守。
“你们能想象,100多年前这里是闽南经济文化的高地吗?”李丹琳说,即便在她儿时,沧江古镇依然是海沧商业中心,非常热闹。
沧江古镇地处九龙江畔下游沿海港区,明代隶属漳州府海澄县,于1958年8月划入厦门辖区,现属海沧街道海沧社区,与海沧自贸区和港区交错。
沧江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兴起是在明代。“彼时的沧江古镇不仅是商品货物集散地,还是不少人‘过台湾下南洋’的起点。”海沧区政协文史学委副主任廖艺聪说,古镇承载着当时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人们从这里出发去讨生活,海上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开始”。
明代,随着泉州刺桐港的没落,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心逐渐移至漳州九龙江出海口的月港。地处月港北岸的海沧,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重镇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海沧因“沧江归海,海润沧江”而得名,古时便设有渡口,与古商路相通。那时,流经海沧旧街的沧江之上,商船往来如织,两岸会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还有来自非洲东海岸的小商贩们,在这里进行着热闹的贸易往来。
海沧老街两边都是骑楼建筑。东西向的海沧大街与南北向的海沧新街、横街构成了昔日繁华的一个商业圈。商业街连接多条陆上古商路,是海陆商品集散地,来自南洋的侨批也大多汇寄于此,是海沧镇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曾经,古街上百家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景象。
“这条老街,曾经是海沧最繁华的地带,在老海沧人心目中的地位堪比厦门岛内的中山路步行街。”海沧区柯井华侨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张志坚熟知沧江古镇的历史,他说,从明朝隆庆年间至民国初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海沧老街成为漳州、龙岩等周边地区乃至洋人来往于厦门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外商贾的落脚地,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核心区的重要历史见证。在明清时期,海沧、漳州等地的居民常常从这里购买一张船票,抵达厦门港后换乘船只,直通东南亚,开启海上贸易和生活之旅。
随着海沧大桥的通车和海沧商业中心的转移,沧江古镇上的海沧老街已经告别了往日的繁华岁月,出生于此的年轻一代几乎都已外迁,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
虽然繁华远去,但人们仍可在古朴的装潢中找寻过去的痕迹,感受这里曾经的辉煌。老街里古韵十足的骑楼式建筑和独特的闽南风情,以及古老沧江上的千年古桥黄公桥,都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吸引不少访古之人,甚至还有一些剧组看中这里独特的韵味,在此取景拍摄。
海丝遗韵汇古邑
在古老与宁静中,沧江古镇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一批古韵犹存的古建筑融汇中西建筑风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20世纪初,很多当地下南洋淘金的华侨衣锦还乡,选择在繁华的沧江古镇置业安家、建造别墅。
其中,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红瓦燕脊的“莲塘别墅”堪称其中的典型,是厦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群落,曾被建筑学家誉为“冠绝八闽”。
地处海沧柯井村旁莲花洲的莲塘别墅修建于清光绪三十年》中海沧社区为居住生活区;在《厦门市村庄空间管制规划
昔日繁华的沧江古镇老街
沧江古镇的莲塘别墅
海沧港区与沧江古镇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