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日期:2025-03-03 来源:三明日报 浏览:4 评论:0

  

  将乐县常口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林文斌 摄)ntent deep="7">

  青山碧透,茂林修竹,流水潺潺……三月,走进绿都三明,瑰丽的山水画卷随处可见,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座林深水美之城,“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三明一以贯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改革赋能、绿色发展相协调的新路。

  系统治理,擦亮底色

  在三元,从麒麟山远眺,沙溪穿城而过,一侧是烟囱高耸的三钢厂房,一侧是清丽山水之间的主城区楼房。

  钢铁企业与城市如何共融共生?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2000年以来,三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改善新建环保设施或对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不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装备。发展与环保和谐并行,三钢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

  近年来,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三钢集团对现有工业遗存实施修缮。1958工业记忆馆、铁水奔流景区、钢花璀璨景区……一批独具工业特色的景点落地,让三钢成为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工业生态休闲乐园。

  从灰烬漫天的钢铁企业到绿树成荫的绿色工厂,三钢“蝶变”,是三明持之以恒描绘生态之城的生动剪影。

  多年来,我市坚持生态领向,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探索推出一批符合三明实际的治理举措,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让绿色始终成为三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全国率先探索试行“河长制”;推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在全国法院率先出台司法保障林长制工作措施、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牵头制定福建地方标准《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我市多措并举,凝聚起守护青山绿水强大动能。

  去年9月,我市发布2024年1号河湖长令,要求建立“晒水、议水、评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机制,提升上下游交水成效,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水’机制强化了公众监督、联防共治、闭环管理和考核问责,并完善了交接断面水质监测,有利于通过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分清流域上下游的责任,调动地方治污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三明市水利局副局长李朝阳介绍。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

  ——着力让天更蓝,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解决好群众“家门口”的油烟、恶臭、扬尘等问题,力争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再上新台阶。

  ——着力让水更清,加大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重点园区污水管网明管化改造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扎实推进文江溪等流域综合治理。

  ——着力让土更净,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三钢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系统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4年,我市成功承办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6个县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10、数量全省第1,实现全域国控断面100%优质水,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十四五”以来最优。

  改革赋能,点绿成金

  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创新”二字镌刻在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林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1998年,永安市洪田村就在全国率先蹚出林改新路。而后,三明林改全面铺开:创新“一评二押三兜底”机制,推出“福林贷”等金融产品;推广专业化经营,实施科学采伐,创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改造提升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三权分置”,发出全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证……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明考察时,充分肯定了三明的林改成效,强调要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牢记重要嘱托,近年来,我市出台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实施方案、全域深化林改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构建“1+N+X”政策体系,实施林改“八项创新”,系统集成深化林改,实现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我们村制发了生态型‘福林票’4206亩,金额252万元,每年可分红收益19万多元!”在将乐县大拔村,党支部书记温付中欣喜地说,天然林不能采伐,但“福林票”既让林子“变活”了,不砍树就能让村民得到一笔收入。

  “福林票”是针对不同林种的经营和利用制发的收益权凭证。今年 1月15日,我市首批“福林票”发放仪式举行,涉及森林面积26466亩、金额2183.099万元。

  大拔村村民仅是林改红利受益者之一。

  时间回溯到2019年,我市率先在全国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经营的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形式发放给林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制发林票8亿元、惠及7.8万林农,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每年村财增收5万元以上。

  近年来,为破解林票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问题,我市以沪明对口合作为契机,推动林票升级,创设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并在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上市交易,目前已制发林业生物资产票据1.2亿元,实现市场交易流转和质押5宗,成交和全额融资近1000万元。

  围绕服务“双碳”目标,2021年5月,三明创新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以此为契机,我市还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拓宽“碳汇+”等应用场景,林业碳汇、碳票交易近3000万元,居全省首位。

  上海汇洲建设集团、第六届上海进博会主办方先后购买三明林业碳票碳减排量2万吨、1万吨用于抵消碳排放,实现林业碳票全国首次跨省销售;2024年,台企及个人购买三明林业碳票,在全国首次实现跨海峡销售……随着改革纵深推进,林业碳票交易范围从域内向省外扩大。

  全市林权交易活跃,截至目前,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拥有会员6000余名,全省7个地市40个县的林场、林企入场交易,交易品种增至15个,累计交易突破37亿元。

  聚力改革,绿色金融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绵绵青山,转化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

  趁着今年春节回国,侨胞谢金辉一家带着外国朋友一行8人来到明溪县旦上村开启观鸟之旅。他们兴奋地分享道:“能在这么美的环境中近距离观鸟,实在是太棒了!”

  旦上村党支部书记黄道兴介绍,旦上村海拔约800米,鸟类资源丰富,是明溪最早一批试水观鸟旅游的村庄,“每到周末,40多间客房都被抢订一空,一房难求。”

  明溪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候鸟停歇地和夏候鸟繁殖地,目前全县建有五大观鸟基地,规范化精品观鸟点31个,生态观鸟带动了全县1100多人以不同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每年吸引国内外3万多名观鸟爱好者到明溪观鸟旅游。

  家门口的好风景,如何变成好前景?

  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我市主动融入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培育“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教育研学”新业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5个,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林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2024年营业额达20亿元。同时,发展花卉苗木30.8万亩,带动从业农民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

  为破解林农增收致富路径不宽问题,三明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推动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兴林富民。

  ——完善分类经营制度,坚持适地适树,依托5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培育木荷、枫香等乡土优势树种苗木。以国家储备林、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项目为抓手,积极营造块状混交、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出材价值。近两年,营造林200多万亩,每年带动农民通过参与造林,获得收入约4.4亿元。

  ——将竹木产业链列入市11条特色产业链之一,建设永安、尤溪等竹木加工特色园区,推动永安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升格为国家级。培育和其昌等一批行业龙头,发展精深加工产业,研发“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产品,推动竹木产业高端化。2024年,实现林产工业产值1060亿元,1200多家林业企业吸纳4万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6万元。

  ——盘活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空间经营权发证和抵押贷款,2024年发证面积达1万亩。建成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灵芝、多花黄精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华润三九等药企开展岗梅订单合作,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80万亩,带动近23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4年实现产值194亿元,让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

  坚持生态领向,三明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奋力走上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推动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2024年,三明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总投资88亿元的三钢本部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全面竣工,海斯福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国家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2家。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三明逐绿奋进,笃行不怠,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了澎湃动能!(卢素平 宁柳云 姜光伟)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07503.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
热点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