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区枋洋镇格坪头工业区闲置厂房“变形记”

日期:2025-03-04 浏览:0 评论:0

  “鱼菜共生”一池碧水唤醒“沉睡地”

  ——长泰区枋洋镇格坪头工业区闲置厂房“变形记”

  养殖池、MBBR池、生物滤池通过管道首尾相连,构成一个精密的水循环系统。

  “沉睡”多年的厂房,如何重新发挥经济效益?

  在长泰区枋洋镇格坪头工业区,一场从“废地”到“宝地”的蝶变正在上演。闲置多年的厂房,以一池清水实现了养殖、种植“双丰收”,不仅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也为乡镇闲置用地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破局

  从“沉睡土地”到“产业新引擎”

  宽敞的大棚内,数以万计的加州鲈鱼在鱼池里嬉戏跃动着;无土栽培区,各类蔬菜郁郁葱葱……走进位于枋洋镇格坪头工业区的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面映入眼帘。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厂房?

  2021年4月,随着500亩工业用地指标调出,格坪头工业区失去发展工业经济的“合法身份”——33万平方米废旧厂房、300余亩土地就此“沉睡”,既无法用于工业建设,又不符合常规农业用地标准。

  如何让闲置资源“活”起来,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增量”?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彼时,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正在四处寻觅“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的落地实践场地。一方求发展路径,一方寻发展之所,双方一拍即合:枋洋镇利用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将废旧厂房纳入“设施农业”范畴,变“工业”招商为“高新特”农业招商,成功引入沁霖生态“生态循环养殖”项目,成为当地首个超5000万元项目,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当初选择这里,就是看到它蕴含的巨大潜力。”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锋回忆道。

  作为一家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的企业,沁霖生态在人工湿地、流域治理、生态净水、小微水体治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五年前,该公司察觉到生态养殖领域的广阔前景,毅然迈出跨界发展的重要一步,尝试探索生态养殖技术转型。

  “环保技术与水产养殖存在技术耦合点。”周锋坦言,“传统养殖的污染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必须用环保技术重构产业链,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筹备与规划,2023年下半年,占地约10156平方米(15.23亩)的沁霖生态研发中心在格坪头落地,研发中心主要研究水生态治理、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及尾水净化、蔬菜无土栽培领域等课题。

  经过一年的技术研究与实验,2024年沁霖生态将研发技术应用于生态循环养殖区、无土栽培种植区(尾水净化区),并于2025年初投用了16套主体设备。预计在今年5月底,还将投用32套设备,届时,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升。

  新生

  闭环中的生态密码

  步入养殖区,登上阶梯,从高处观察,16个长12米、宽8米、高1.8米的养殖池依次排开。与传统活水养殖不同,这里的鱼池无需频繁换水。

  “你看这条‘水项链’,就是我们的核心技术。”顺着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伟煜手指的方向望去,养殖池、MBBR池、生物滤池通过管道首尾相连,构成一个精密的水循环系统。

  该公司研发团队将水处理技术嫁接到水产养殖中,成功研发出“沁霖分布式循环养殖技术”,实现了养殖尾水净化与资源化利用,将养殖尾水净化效率提升至95%以上,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尾水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厂区左侧的无土栽培区,技术闭环展现得更为直观。在这里,蔬菜采用生态滤料为载体,以鱼粪等动物排泄的粪便作为天然有机肥料,而剩余5%的养殖尾水经过调节缺氧池、沁霖呼吸型人工湿地净化等环节,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沿着管道注入无土栽培区灌溉,达到绿色生态发展的目标。

  这一技术不仅破解了传统水产养殖高污染、高耗水的难题,让水产养殖、旱地种菜两个不同的农业领域“跨界牵手”,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杨伟煜算了一笔账:“通过对这一技术的不断优化,相较循环水养殖模式,我们设备投资成本降低了1/3左右,运行成本也大幅降低,电费节约了50%。”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创新的生态循环模式还助力实现了高密度养殖。在传统养殖模式下,1立方米水体通常只能产出10斤鱼/年,而在沁霖生态的先进技术支持下,1立方米水体可产出加州鲈鱼100斤/年,存活率达90%以上。

  裂变

  科技与人才驱动的产业升级

  在专注于生态养殖技术创新,做到“会养鱼”的同时,沁霖生态还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致力于实现“慧养鱼”。

  早春时节,寒意仍浓。但养殖大棚内却暖意融融,温度始终保持在28℃左右,浮动幅度不会超过0.3℃,为鱼苗的茁壮生长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温室’养鱼的优势十分显著,无论外界天气如何变化,都能保证鱼苗正常生长,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杨伟煜说。

  原来,公司在各个鱼池中,均配套安装各类监测及传感设备,配合相关软件系统,可对养殖各阶段的生产工作进行实时监测传输,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实时报警,有效保障了养殖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杨伟煜拿出手机,熟练地调出操作系统展示:“就像给鱼儿建造了一座智能舱,温度、溶氧、流速等几项重要参数都能通过手机操控系统实时调控,让养殖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沁霖生态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为此,公司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生态循环养殖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吸引了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7名教授及团队加入,同时还是5所高校的课外实践教育基地。

  “生态循环养殖”项目不仅是沁霖生态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探索,更是枋洋镇在闲置用地发展上的一次成功实践,为乡镇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下一步,枋洋镇将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整合,通过“功能再造+技术赋能”,打破“有地不能用”困局,持续推动食用菌菌棒厂、有机肥加工中心等现代农业加工厂的建设改造,串联起养殖、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推动格坪头废旧石板材加工厂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园。

  ☉郑晓梅蔡剑涛文/图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07870.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
热点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