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海参个大体肥、肉质鲜美,董门村渔民收获颇丰。
在古雷开发区霞美镇董门村,一场海参收获的盛宴正在上演。
与北方捕捞海参需要蛙人潜水下海不同,这里的海参捕捞显得轻松许多。只需等待虾池内海水退潮,个头饱满的海参便显现在带有海藻的池底。捕捞者拿着网兜一捞一个准,工作效率远超潜水捕捞。
霞美镇位于浮头湾,内海内湾风浪影响小,冬季水温保持在10℃以上。得益于海参的冷水性特性和霞美海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适宜的水温,这里的海参收获和上市时间比北方早一个季节。
“北参南养”模式得以诞生,即在北方冬季海参休眠前,将海参转移至霞美镇养殖,合理利用南北方海区的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借助“北参南养”模式,董门村从辽宁大连收购海参苗进行养殖,结合鱼虾贝的生态混养模式,缩短养殖周期,加快生长速度,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养殖户收入,将海参养殖发展成新的富民产业。
“今年气候温和,海参长势良好,产量可观。”养殖户蔡河顺介绍,农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是海参产销旺季,捕捞到的海参个大肉肥,最大的接近1斤,目前新鲜海参1斤能卖到70元—75元。
“董门海参既肥又鲜美,从虾池里现抓现加工,吃得也放心。”厦门客户孙先生专门自驾到董门村,一次性买了300多斤海参。算下来,他已连续购买五年。
产业发展有势头,村民致富才有奔头。目前,董门村有400亩的海参养殖基地,每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带动就业近50户,农民增收5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詹照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