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好一座海绵公园,看龙文如何推动城乡治理——
“民情日记”记的事,都兑现在公园里

龙文区人民政府南侧海绵公园航拍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蔡楠楠通讯员林聪华张小惠
一本“民情日记”,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这还要从一座新建的公园说起。
位于龙文区人民政府南侧的海绵公园,不久前刚投用。公园“麻雀”虽小,但功能齐备,有体育场,有游乐区,得到群众的点赞。从昔日的闲置地到如今的打卡点,龙文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既要节约资金,又要群众满意,“民情日记”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去年,在公园规划之初,龙文就组织干部利用手头的“民情日记”,好好算了笔“民心账”。区城乡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郑森泉就是其中一员。
“不着急规划,先听听老百姓怎么说。”带上日记本,郑森泉开始了一次次走访,既有向周边群众的问询,更有平时闲谈时的“多问一嘴”。慢慢地,“民情日记”里写满了群众对公园的具体需求——“想要个篮球场,下班就能运动”“能不能像西院湖生态园一样,安排个儿童玩乐沙坑”“露营的大草坪很受欢迎”……
日记看得见,成效摸得着。经过不到半年的建设,这座群众期盼已久的公园开门迎客,记录在册的“民心账”一一兑现。看着海绵公园里热闹的人群,郑森泉很有感触:“群众怎么想、民情怎么记、公园怎么建,打通这条线,小钱才能办大事、办好事。”
今年初,《龙文区深入开展“四下基层、五练五提”活动的实施方案》推出,动员全区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找准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方案中,对如何记好新时代的“民情日记”作出了指导。
记什么——不仅记事,还要有记录者的思考和体会,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怎么记——要真正深入群众了解实际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答案,记录内容流于形式不接地气。
记了怎么办——确保记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切忌“一记了之”,只记不做。
功夫不能单单花在记日记上,更要用在能力提升上。每周一课的“龙江夜校”,是今年龙文区聚焦全面加强干部队伍“五项能力”建设所开设的课程。基于海绵公园建设的成功实践,郑森泉成为“龙江夜校”第七期的授课人,向全区干部晒出自己的日记本。“准备讲课的过程,也是对自身业务的梳理和总结。”郑森泉说。
为民服务行不行,还得群众评一评。海绵公园备受好评,是龙文抓民生工作的小成绩,更是抓城乡治理的新思考。
“笔记2.0版”,功夫下在本子外
不论是“随访笔记”,还是“民情日记”,本子上的事要办得好,功夫要下在“笔记”外。龙文海绵公园的建设,就很好印证了这点。要下基层、要记录,更要懂得把“账单”一一兑现。笔记本背后是干部能力的提升、考核制度的完善,是一项“笔记2.0版”的系统工程。
百姓的“急难愁盼”很多样,也很具体。建公园不难,难就难在既要节约资金,又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要求。“笔记”记什么、怎么记、记了怎么办,很考验干部的能力。我们常说提升干部“学习、创新、服务、执行、应变”五项能力,成为精通业务的能手。能力用在哪?把“笔记”上的问题一一销号,就是给干部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平台和机会。
民情记了下来,能力也要提升上去。“记”的过程难免出现本领恐慌,干中学、学中干就显得尤为重要。前不久,龙文区开展“四下基层、五练五提”活动,一批“笔记”用得好的同志走上“龙江夜校”讲台,分享自己破解难题的妙招好招,推动个性问题精准解决、共性问题前置整改。这种变被动输入为主动输出的复合式充电模式,很适合基层干部。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学好就用、用就用好,方显干部真本事。
在复杂困难的问题面前,干部记,群众也记。两个“记”大不相同,却又互相关联。前者是干部在本子上记下实实在在的民情,后者是群众在心里记下工作干得好的干部。但无论哪个“记”,最终还得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评判标准。
把“笔记”转化成为民造福的政绩,“笔记”还将一直“升级”下去。
☉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