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识蝉 福州小伙发现孑遗新种蝉

日期:2025-03-12 来源:福州晚报 浏览:0 评论:0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刚过去不久,博物学爱好者、昆虫学者——福州“95后”小伙子郭亮传来好消息:他的团队在福建省南部的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孑遗的新种蝉。这个新发现的相关论文于3月6日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的分类学期刊ZooKeys,并对该新种命名为:虎伯寮勺蝉。

郭亮(右一)和团队伙伴。

11日,郭亮向记者介绍了发现过程的更多细节。

晚秋的福建原始森林竟发现新羽化蝉蜕

说起虎伯寮勺蝉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23年的晚秋。

那是10月下旬的一天,一支由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厦门芙蓉生物研究院联合组成的科考队,深入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来自福州虫林野趣团队的昆虫学者郭亮正是其中一员。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南部,保存着完整一块具有雨林特征的原始森林。这里地理位置独特,靠近北回归线附近,温暖而湿润。

“10月下旬,对于福建省大部分地区来说,昆虫的发生期趋于尾声,但是保护区内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溪谷中燕凤蝶集群饮水,草丛中活跃着数不清的虎斑蝶、啬青斑蝶。30℃的天气让人感觉回到夏天的雨林。”郭亮回忆,当科考队探索到乐土片区时,惊奇地发现有一些新羽化的蝉蜕。

“这非同寻常。”郭亮介绍,蝉科昆虫羽化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一般而言,晚秋的福建是没有正在羽化的蝉科昆虫。于是,他侧耳倾听,发现森林中充斥着奇异的蝉鸣。

虎伯寮勺蝉正面生态照。

金属声似的蝉鸣 引起他极大兴趣

“这种鸣声是我此前从未听过的。”郭亮回忆。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人说话腔调如此,蝉也是。在昆虫中,蝉科的分类不仅仅以形态学来断定,鸣声也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不同种类的蝉鸣声会有显著差别,而同一种蝉在不同地区,“口音”也会有一定差别。凭借多年来的考察经验,郭亮可以通过蝉鸣声区分数十种蝉。

郭亮介绍,这种蝉鸣就像金属噪音,而且持续不断。而福州常见的蝉鸣则是断断续续且带有旋律的。“因此,我当场就觉得这很大概率是一个新种!”郭亮说,于是他进行了录音采样。

紧接着,科考队开始采集标本。但寻觅许久,郭亮一行发现,采集工作相当困难。

“由于这种蝉刚进入发生期,且数量不是很多,呈点状分布,鸣叫时间也并非全天(主要是上午10时),因此要在‘树海’之中一睹真容,非常困难。”郭亮介绍,幸运的是,团队成员老吴通过长焦端镜头,锁定了一只蝉,这只蝉正面形态近似马蝉,但个头又小了许多,“当时我就觉得,这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蝉。”

尽管当时通过超长捕虫竿获取了一件标本,但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足量的标本,于是当晚,在森林里,他们开始灯诱。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点了一夜的灯,却没有等到本应该上钩的蝉。于是,他们转移阵地,在山林里循着蝉声,一棵棵树寻找。他们几乎翻遍这块区域所有大树,最终在树干上发现了零星的个体,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

郭亮常常使用超长捕虫竿。

研究发现新种蝉 并对其进行命名

半年之后,郭亮与知名蝉科学者江津渊研究发现,这种蝉属于中国新纪录属——勺蝉属,且为新种。

“勺蝉属为一单型属,在我们研究之前,是越南特有的。”郭亮介绍,勺蝉属于2017年由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昆虫研究者Hong-ThaiPham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蝉类专家Jér?meConstant基于一只产自越南的笛氏勺蝉之雄虫标本而建立。此后,再无关于该属及其成员的报道,也就是一个“家族”就一个种。而虎伯寮勺蝉的发现,让这个“家族”有了两个种。

2025年3月6日,基于郭亮团队采集的标本,绵阳师范学院动物学博士王成斌对该新种的研究论文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的分类学期刊ZooKeys(JCR2区),对该新种命名为:虎伯寮勺蝉。“我们共同商量,以保护区之名来命名。”郭亮说,新种的发现为保护区注入新的生态价值,“保护区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已知’,更在于‘守护未知’,并为地球生态系统韧性提供更多的可能。”

最让人吃惊的是,郭亮介绍,虎伯寮勺蝉具有孑遗物种属性。

孑遗物种是指那些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但现在仅存在于某些局限地区的古老动植物种。这些物种通常是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影响而幸存下来的,例如中国的银杏和水杉等。

“从虎伯寮勺蝉的地理分布图来看,从越南到福建,中间地段毫无记录。而这种奇怪的分布,恰恰证实了这个物种的热带雨林孑遗属性。”郭亮介绍。

也有人提出,这本属于热带的蝉会不会是随着苗木而来?对此,郭亮认为,不太可能,目前这个物种只在保护区内有发现,加之福建本身就有很多小气候区域,是热带物种分布的边缘地带,因此可以推断勺蝉属历史上曾广泛分布,长期地理隔阂,导致演化出了不同的物种。这也正说明,福建省这一片森林很原始,保护得很好。

“一个昆虫新物种论文的发表,在大多数人看来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于虎伯寮勺蝉的发现,虫林野趣负责人、资深昆虫爱好者刘鹏宇介绍,昆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推动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一个小昆虫的研究进而探寻自然的奥秘,引起公众对生态的关注,是我们的追求。”郭亮表示。

郭亮在热带雨林菱叶棕巨大叶子旁留影。

□人物速写

郭亮其人

《知了撞进手心 福州小伙发现新物种》《很多河蚌濒危 他出书“预警”》……本报曾多次报道过郭亮。

这名“95后”小伙子出生于三明,是昆虫学者、贝类学者、标本收藏家,同时还是《河蚌》《中国蝉科图谱》作者。他常年从事科考工作,在同事朋友眼里,他一进森林,就“失联”,着魔一般投入到昆虫世界。一次考察中,他的右脚踝被树枝划伤,一路流血却全然不知,直到血透过鞋袜往外渗这才发现。

十多年来,郭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合作20篇学术论文,受赠名5种新种,分别为郭亮珠步甲、郭亮突梗天牛、郭亮囊蝠蝇、郭亮拟网翅蝉、郭氏靡莫蚌。同时他拍摄过多个类群濒危物种的罕见照片,撰写多篇科普文章发表于果壳网、博物杂志。

2018年,他与朋友组建虫林野趣工作室。持有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证的他,不断把大自然的知识传递给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听声识蝉的昆虫专家很少,估计不超过5个人,郭亮笑称,自己算得上会听的“半个人”,他可以通过蝉声辨别三四十种蝉。因此,今年他和全国蝉科爱好者、科研人员合力出版了《中国蝉科图谱》,“这本书录入了每一种蝉的鸣叫声,读者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听到”。

来源:福州晚报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09711.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