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创新实施“一村一脉”基层党建工程推动乡村振兴——
村子更清爽,村民更富裕
仲春时节,走进东山县杏陈镇张家村,三幅生动图景跃然眼前:规范整洁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城乡医保协理员正耐心解答新生儿参保咨询;云生工业园内,瑞顿户外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线全速运转;省级新农房项目“聚贤小区”建设现场,建筑工人忙着浇筑屋顶混凝土。这个将便民服务、产业振兴与民生工程有机融合的鲜活样本,正是东山县创新实施“一村一脉”基层党建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东山县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一村一脉”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党建为引领,串联党群服务中心、村集体发展项目、村民生工程、公益性项目等,通过以点串线、以线扩面,“一村一脉”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线”“主动脉”。明确规范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开发“造血式”村级集体项目、推动“一肩挑”主干拉练比武等六大重点举措和三项相关要求,引导各村立足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六大重点举措之一,规范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率先破题,东山县以村级组织“滥挂牌”清理为突破口,开启基层阵地“减负增效”进程。东山县通过双向反馈、联席会商、示范带动等做法,清理农村党群服务中心牌子1985块,同时带动全县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持续优化环境、完善功能、提升效率,让农村基层阵地回归服务本质。“党群服务中心变‘清爽’了,群众推门就能找到人、办成事,干部也能腾出手来抓发展了。”作为全县“滥挂牌”整治示范村,陈城镇白埕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合发深有感触。
在焕发基层阵地服务新活力的同时,东山县紧抓开发“造血式”村级集体项目这一关键环节,推动乡村振兴向产业纵深迈进。在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将61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文旅融合、文化传承等不同类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三资增值”“村企合作”“跨村联建”等模式,开发集体发展项目,推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各村因地制宜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西埔镇顶西村充分发挥城中村区位优势,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资产,将东市场改造为集商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中心,设置136个摊位和21间商铺,配套停车场和仓储设施,年增村财收入400万元。2024年又引入百得润超市项目,通过商铺租赁年增收140万元、带动50个就业岗位、村民户均增收2.8万元。顶西村的实践并非孤例——在“宜山则山、宜海则海”的理念下,各村各展其长发展集体经济,樟塘镇湖尾村盘活资源打造“淘沙集市一条街”、带动村财增收20万余元,康美镇东沈村通过“党委+合作社+村民”的发展模式,盘活村内黄金路段资源、打造金銮夜市,助力2024年村财增收55万元……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643.71万元,村平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19.08万元。
“‘一村一脉’不只是打造示范线,更是打造激活‘头雁效应’的牵引链,让村党组织强起来、党员干部动起来、群众跟上来。”东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文海波说。东山县以“一村一脉”为抓手,鼓励开展村干部拉练比武,将互学互鉴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樟塘镇组织开展“一季看两村、一年全覆盖”拉练活动,推动村干部由“被动执行”到“主动作为”转变,打造出南埔村“‘谢谢里’新农人部落-金銮湾夜市摊位”等多条“主动脉”;前楼镇推进村“两委”干部领办46个项目,将项目领办成果与村干部绩效相结合,推进多个强村富民项目取得新进展……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正转化为发展胜势,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化作惠民实效。
如今,走在东山县的乡村巷道,撂荒地变身“共享菜园”、废弃厂房蝶变“工业园”、古厝群落孕育创客空间……东山县通过党建穿针引线,资源整合聚能,培育打造出的乡村发展“主动脉”,不仅串起村美民富的风景线,更编织出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网,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