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旬至2025年3月上旬,市人社部门在全市范围开展“‘就’在厦门 ‘业’兴未来”公共就业服务月活动。从繁华的城市广场到忙碌的产业园区,从青春涌动的高校校园到烟火味浓的社区街巷,市区人社部门携手,多部门协动,多点发力,为企业和劳动者举办“跨年”的公共就业服务“盛宴”,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实现我市2025年第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
本次服务月活动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围绕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靠前服务我市2025年第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开展“职引未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求职服务、“真情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春风送岗”稳企扩岗服务、“暖‘新’护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服务四大专项行动,汇集专场招聘、政策宣讲、就业创业指导、直播带岗、探访企业、座谈沙龙、创业培训等80多项特色活动,加大新一轮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实现保障企业用工与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双赢”,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打响“情暖人社”党建品牌和“‘就’在厦门 ‘业’兴未来”公共就业服务品牌,让企业和劳动者充分感受到厦门市公共就业服务的温度,稳预期、提信心,助力厦门高质量发展。
职引未来
搭建高校与企业的“鹊桥”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支持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出彩圆梦,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活动期间,市区人社部门紧密配合,结合2024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聚焦厦门“4 + 4 + 6”现代化产业体系,组织多种形式进园区、进校区、进社区招聘活动。“留厦来·更精彩”“暖冬送岗”等特色招聘专场接连登场,政策宣讲、就业创业指导、直播带岗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组织164家次用人单位走进集美大学、厦门医学院,提供就业岗位3631个次,现场接收简历2724份,初步达成意向802人次。
作为高校资源密集地,集美区人社部门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去年底,“7点校招Live——集美区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产业专场”直播推岗,30家企业提供437个就业岗位,吸引了众多毕业生投递简历。今年3月4日,集美区春季毕业生综合性招聘会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热闹开场,70余家企业带着1041个就业岗位来到现场,为毕业生与企业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华侨大学社会学专业大四学生祖丽表示,这样的招聘会让她对就业定位更清晰。
在提升线上招聘服务方面,市人社部门同样下足功夫,继续开展“百城千校万人 - 厦门企业面向毕业生云端大招聘”,通过厦门人才网等新媒体矩阵和全国性第三方机构平台广泛宣传,为企业与全国高校毕业生搭建对接平台。同时举办本市高校线上专场招聘会,648家次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2281个次,收获超1.57万份简历。以“暖冬送岗”为主题开展8场直播引才活动,观看量超5.5万,收集简历近7000份,春节假期还推出系列短视频宣传校招活动及平台 。
此外,市人社部门还注重帮助高校毕业生增加对产业企业的了解,开展“千知百探——厦门本地高校学生参访行动”,组织70余名相关专业学生和就业辅导老师参访重点产业园区和对口优质企业,宣传人才政策和产业发展情况,促进学生与企业精准对接,提升就业意愿。
真情援助
为就业困难人员点亮希望之灯
就业困难人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帮扶对象。活动期间,市区人社部门结合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统筹各方力量,多措并举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帮扶。街镇、社区。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打造“四个一”,推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工作措施,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全省首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并在全市6个区挂牌建立分中心,还挂牌成立纠纷调解受理点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仅可以线下调解纠纷,还能通过“厦门市新就业形态数字云调解服务平台”在线维权。1月至今,全市人社部门共协调处理新就业形态案件53件,其中工资类案件41件。去年10月,“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长青社区便民服务点”在思明区嘉莲街道长青社区食堂挂牌,社区食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社区特殊群体提供就餐优惠 。
今年,厦门还将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完善相关立法草案,宣传推广“益鹭保”,截至2月28日,承保人数已达34170人 。
展望未来,我市人社部门将继续深化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部门协同,持续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厦门日报记者 何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