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集美老店传承着闽南古早味

日期:2025-03-17 来源:集美报 浏览:3 评论:0
  厝边灶咖 编者按
厝边灶咖 编者按  在闽南,“厝边灶咖”(邻里厨房)不仅是一方炊烟之地,更是人情往来的枢纽。集美美食的魂,藏在“古早味”三字里:它可以是榕树下四代人守着一口铁锅的执拗,是老饼厂将糖油面化作乡愁凭证的智慧,亦可是学生街小吃摊主为晚自习学子多舀一勺卤汁的温情。这些味道,承载着“做食如做人”的闽南信条——敬天惜物、敦亲睦邻、以食载道。本专栏通过守艺、焕新、融创、潮声四个篇章,试图透过食物,窥见闽南文化中“家”与“族”的共生哲学:一桌菜,连起祠堂里的血脉、厝埕前的闲话、异国他乡的明月,终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情。  镬气 四代人守护85年的味觉密码  中午时分,十岁孩童一头扎进联生老店偏房,油亮的竹筷挑起金黄的炒面,“哧溜”,一口入喉,男孩眯起眼咂嘴,一脸满足。瞥见孙儿贪吃的憨态,灶台前正在为顾客炒面的第三代掌勺人陈华丽,不自觉将铁勺多颠了两下,为顾客多放了几尾鲜虾。这方寸之间的温情,恰是联生老店传承八十五载的味觉密码。  1940年,陈华丽的奶奶阿慰自南洋归国,在集美大社榕树下开了一间小店,卖咖喱饭和花生豆,这就是联生老店的雏形。之后,陈华丽父亲联生,凭借炒面、鸡卷、卤翅等拿手菜让小店声名鹊起。  1980年,陈华丽接过父亲的铁勺,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经营。即将掌灶的第四代侄媳笑称,家中第五代的孩子每日中午来老店必吃炒面、鸡翅,还偶尔帮着拣菜递盘。  “镬气是联生的杀手锏。”侄媳打开灶火烹制招牌炒面。闽南碱面与热油相遇,鱿鱼、虾仁与时蔬在铁锅中翻飞,秘制酱汁裹挟着祖传香料,猛火急炒既锁住了浓郁的汤汁,又催生出诱人的焦香,融汇出闽南人情有独钟的别致风味。  随着物价上涨,联生仅仅增加了食材的费用,油渍浸染的菜单背后,是多年未涨的亲民价格。时有街坊自带碗碟打包,一碗炒面、几道地道的闽南菜,便是招待亲友的诚意之选。  功夫 在沸腾的油锅里听潮起潮落  黄昏6点,夕阳将大社祠堂的飞檐镀成金色时,珍姐的铜勺捞出了第1000个海蛎饼。随着一声“最后一个啦!明天搁来!”,长长的队伍中响起一片惋惜声。  “每天采购50斤海蛎,炸1000个海蛎饼,卖完就收摊。”珍姐一边收摊一边说,她的手艺是婆婆传给她的,那时的海蛎饼5分钱一个。珍姐接手后,没有文字秘诀,靠的就是每天在油锅前磨炼的硬功夫。大社海蛎饼的每一只海蛎,都是随着潮汐现捕现剥的。秘制的地瓜粉浆稠度适中,炸出的饼皮才能金黄酥脆。  “吃了几十年的海蛎饼,每次回大社必买这家。”老街坊陈季玉拿起一个海蛎饼,当金黄脆饼撞上甜辣酱的瞬间,祠堂飞檐下的百年光阴,忽然都化作了齿间的咔嚓脆响。  秘方 沙茶酱与花生酱的“世纪和解”  “虾头熬汤才是正统!”  “不加花生酱怎么让女生打卡?”  在大社10平方米的灶房里,经过数百次的争辩后,沙茶酱的鲜辣和花生酱的醇香终于达成了世纪和解。陈明煌用这款独创秘方做出的沙茶面,登上了《早餐中国》。  “导演说,我们的汤底让他惊喜,喝下一整碗,也不觉得腻。”这也是很多老顾客的心声。陈明煌是陈嘉庚后裔,接手母亲面馆已经九个年头。母亲的工艺加上师傅的秘方,以及合伙人带来的精选食材,让汤底的味道更上一层楼。  遗憾的是,当记者5点赶到店里的时候,老板一句“卖完啦”,摆摆手,带着武侠收剑入鞘般的潇洒离去,空留沙茶香在石板路上徘徊。  闽南古早味的精髓,在于“笨功夫”与“人情味”。这些老店用近乎执拗的坚持,守护着集美最地道的市井烟火。正如一位老食客所言:“吃的不是味道,是回忆。”  图一:在联生老店里,陈华丽与侄媳忙着做菜。(本组图/林志杰摄 除署名外)  图二:联生老店的酸笋鸭胗。  图三:联生老店。  图四:大社海蛎饼是很多集美乡亲的美好记忆。(林小芬摄)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0890.html
标签: 厦门明天天气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