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指尖,演绎万千。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情形下,他们却痴心依然。请看——
一家三代的木偶情缘

简亚霜一家人在表演提线木偶

在南靖县山城镇钟古村,有一户木偶艺术之家,远近闻名。3月16日,笔者慕名前往采访,不但体验了木偶艺术的魅力,也感受到一家人对该艺术的坚守和痴心。
传承
这户人家所在的木偶剧团叫漳州惠霜木偶剧团。团长叫简亚霜,今年48岁。她出生于南靖县“嘉礼戏”(传统提线木偶)表演专业村——船场镇龙水村。
百年来,该村盛行“嘉礼戏”表演,全村有十多个提线木偶剧团,木偶戏文化氛围浓厚。简亚霜的艺术才能源于其父简炳煌,现年78岁的他,少年时进入当地木偶剧团当乐手,学习各种乐器,如壳仔弦、月琴、六角弦、洞箫等,也学习了北鼓、倒板、大小锣、钹等,剧团所涉的乐器样样精通。
受父亲影响,简亚霜从小就对提线木偶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那年,小学没毕业的她就开始勤学提线木偶表演和唱腔,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并于18岁登台演出。
闲暇外出打工时,简亚霜都带着剧本,一有空就沉浸在剧本的世界里,哼唱着剧中的曲调。周边如有演戏,无论是芗剧还是木偶戏,简亚霜都会去“追剧”,仔细揣摩演员的表演艺术和唱腔。也正是这份对木偶表演艺术的挚爱,为日后自己的木偶戏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简亚霜的父亲简炳煌成立了自己的木偶剧团,简亚霜和姐姐与父亲一起挑大梁,简亚霜当“台柱”。后来父亲的剧团由姐姐接手,并扩展为2个剧团。
简亚霜的公公早年也受聘于龙水村的木偶剧团当乐器伴奏,见简亚霜机灵乖巧,便托媒介绍给儿子戴惠彬当媳妇。23岁那年,简亚霜和善于演奏木偶戏各种乐器的戴惠彬因“偶”结缘,喜结连理。
传神
2005年,简亚霜和戴惠彬夫妇成立了“漳州惠霜木偶剧团”,还排练出《孟孝妇》《锣衫奇案》《父子双状元》《玉鸳鸯》《庵堂会》等30多个完整剧目,其中不乏宣扬忠、孝、礼、义等内容的优秀剧目,在漳州各地演出后广受好评。剧团成立,父亲倾情助演,简亚霜也收了两个徒弟,并倾囊相授,技艺学成后的徒弟也在惠霜木偶剧团演出。
“木偶表演只有做到‘人偶合一’,才能演活、演真,才能出神入化。”聊及木偶表演技艺,简亚霜两眼放光。在她看来,要达到“人偶合一”境界,除需对剧本烂熟于心外,还要揣摩生、旦、净、丑、公、婆等各种角色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然后反复练习。练习时,要做到手中有线、脑中有景、心中有数,口中有词,再配以娴熟的操控技法,方能使木偶有灵性,生动而传神。
简亚霜说,演出中每每演到动情处,演员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角色潸然泪下。经几十年的沉淀,简亚霜不但表演技艺炉火纯青,而且对经典剧本了然于胸,整场表演基本不用看台词即可完成。悲欢喜乐、忠奸善恶、是非美丑在简亚霜的一手提拉和一口唱腔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坚守
木偶剧团演出时,通常是台前三四人操偶,连说带唱,后台四五人伴奏。人员极简的特点要求木偶表演者须一人分饰多角。简亚霜说,他们剧团的演员都练就了变换各种声调分饰不同角色的技艺,一旦有人身体不适,其他人即可顶上。简亚霜本人最多亦可饰演五六个角色,既能唱男声也能唱女声,既能唱花旦也能唱老生,真可谓是“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口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原本没有生命的木偶,通过简亚霜灵巧的双手和各种角色的配音,显得极具灵性。
丈夫戴惠彬和儿子戴烽林以及父亲简炳煌主要是后台伴奏兼喊“口白”或帮腔,简亚霜和儿媳妇王简欣则是“领衔主演”。不仅如此,简亚霜和丈夫戴惠彬还都是吹、拉、弹、唱、打、提线六项全能的师傅。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南靖县举办了全县木偶戏汇演,惠霜木偶剧团荣获二等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惠霜木偶剧团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2018年,他们添置了电子显示屏背景,为木偶戏注入了科技元素,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
悬丝指尖,演绎万千,戏里戏外,人偶情长。简亚霜一家三代人用藏于木偶背后的匠心,守护并赋予木偶生命,让其散发出新的活力。谈及传承,简亚霜说,尽管传统戏曲日渐式微,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只要身体允许,传承之路会一直走下去。简亚霜儿子戴烽林也表示,无论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将走向何方,他仍愿意传承这份家族事业,并加以创新,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陈建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