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特机器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登陆美股,成为南安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企业;九牧集团数字平台全面接入DeepSeek-R1,成为卫浴行业首家实现AI大模型深度赋能的企业……最近,南安企业紧跟科技潮流频频华丽转身,发力研发创新,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优化升级迎来新风口。
伊瓦特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调试机器人。
截至目前,南安202家企业评价为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均居泉州第二位。其中,1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小巨人”,数量均居泉州第一位。2024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9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2家。
研发投入平稳增长科技创新驱动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霞美镇的福建利豪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各类运行的设备发出轰鸣,满载覆铜板的叉车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验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几名身穿白大褂的技术员,站在灯光明亮的工作台前,安静而专注地观察着器皿内的液体。
该企业生产的覆铜板作为电路板的导电层和焊接层,是电子产品的重要基础。“覆铜板的工艺之一是将电子玻纤布浸过胶水后进行热压,市场竞争让标准不断提升,现在要求在280℃的高温下加热40秒,超过了部分材料的燃点。”利豪电子总经理傅燕燕介绍,胶水的品质是解决这道难题的关键,在持续研发中,他们甚至有了独家配方。
目前,利豪电子研发团队共28人,还设有电性能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工艺实验室、化学分析室等不同功能的实验室。
“一代产品,一代技术。”傅燕燕感慨,市场一直在提新要求,功能越集成的产品,线路越密集,对电路板绝缘性要求更高;用于户外如红绿灯等产品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运行,抗物性要求更高……持续研发让他们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订单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此,企业坚持从销售额中拿出3%作为研发费用,每年投入超千万元,已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去年,利豪电子还获得各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资金82.81万元,并复评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据悉,2024年以来,南安市科技局已兑现201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资金5306.56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市镇两级科技干部挂钩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如今,南安的科创氛围愈浓,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稳增长。
紧跟科技创新,让处于电子信息产业上游的利豪电子尝到了甜头,企业很多产品经过中间厂商的加工后,又回流到南安,反哺产业链。南安远销海内外的对讲机的零件中,就有不少覆铜板出自利豪电子。南安大力推动对讲机“出海”,利豪电子也是受益者之一。
对讲机所处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其技术驱动的创新密集性,广泛融合多产业,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宝锋电子作为南安对讲机行业的领头羊之一,也加速产品模拟转数字的研发投入,加强自主软硬件开发,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和人才引入,不断优化产业链,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变化。
目前,作为省内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南安拥有企业200多家,产业工人约5万人,由龙头带动形成化合物半导体、能源光伏、移动对讲3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超前布局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新兴赛道的超前布局,机器人无疑是最新的风口。
伊瓦特机器人创造了南安的历史。记者在宽敞明亮的车间看到了被投资者认可的机器人。只见质地结实的金属轨道足有数米,机械臂垂直于轨道上匀速滑行,其上连接着数不清的线路,但都被整齐地码放着,分布充满条理,机身整体呈简约的乳白色。一旁的测试区内,数台机器人正在做交付前的性能调试。打包区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产品进行打包。
相比网络上常见的处理复杂工序的多关节机器人,伊瓦特的坐标机器人看似低调许多,却深受客户青睐。原因就在于其机器人产品单体设计简约,专注于执行某组动作,如果将众多不同单体批量组合,就可灵活满足不同生产线的需求。伊瓦特生产的机器人产品就在注塑领域被广泛运用,这些机器人能连续产出手机壳、马桶盖等产品。
一台多关节机器人虽然功能强大,但需要企业投入几十万元,而坐标机器人一台仅需三到五万元,极大降低了客户实现车间整场自动化、智能化的门槛。用伊瓦特总经理黄运军的话讲:“这让工业制造更简单。”
目前,伊瓦特拥有近百名工程师,其中10年以上经验的30多人。南安企业中,类似的创新“优等生”还有很多,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例,63%专注深耕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产品,43%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率,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营收)6.4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约5个百分点。
不止于机器人,抢占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同样是战场。南安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提速,规划低空产业园,招引龙头企业,签约20亿元低空经济及算力中心项目,推动本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与航空器材生产嫁接。
创新潮涌,产业“争”优。南安以“三争”行动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升级,新兴产业向规模化拓展,未来技术向产业化落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当时。(记者 朱晓西 李想 通讯员 方智勇 陈莎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