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新闻网3月27日电 (卢小洋 林盟)近日,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通过审执联动、府院协同的创新模式,成功化解一起历时3年多的涉村土地承包纠纷,让村民林某某终于拿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宁德新闻网3月27日电 (卢小洋 林盟)近日,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通过审执联动、府院协同的创新模式,成功化解一起历时3年多的涉村土地承包纠纷,让村民林某某终于拿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时间回溯到2005年。因蕉城区铁路建设隧道施工需要,施工方委托某村干部与林某某沟通,出借其位于后下塘的一块耕地。施工期间,这块土地被用于相关工程。2016年,工程圆满结束,林某某经某村委会审核上报顺利取得了案涉地块的《农村地承包经营权证》,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他对这块土地的权益。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2021年,当林某某满心欢喜地准备对该承包地进行复耕时,却遭到某村委会多次阻拦。后经了解,他才得知村委会已将该地出租给某旅游发展公司。 次年,不服气的林某某再次尝试平整土地、复耕种植蔬菜瓜果,不想收成的期望又被打破——某村委会使用钩机挖毁其辛苦种植的蔬菜瓜果,给他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在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林某某将该村委会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拥有案涉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并由某村委会恢复耕地、象征性赔偿其损失1元。 经法院审理,林某某的诉请获得支持。但判决生效后,某村委会始终消极应对,林某某遂申请强制执行。“本案情况特殊,案涉双方为村民与村委会,如果机械地强制执行,很可能激化双方矛盾,影响乡村和谐稳定。”承办法官介绍。 由于案涉裁判文书主文未就土地如何恢复为菜地及恢复至何种标准等细节进行明确,为避免执行过程中引发更大争议,蕉城法院执行部门通过内部函方式就相关问题向审判部门进行函询。审执部门专门找来林某某,共同听取他对于土地现状、恢复菜地所需土壤类别及覆盖土层厚度、金额预算等方面的意见。经综合考量,最终敲定“清除石块+覆盖30公分种植土层”的修复方案。 但执行过程远比想象艰难。通过现场勘验,执行人员发现该地块不仅存有大量石块、苗木,且四周已被圈为鱼塘。周围田埂因为鱼塘“翻土”,已高出案涉土地数十公分。时逢梅雨季节,通往该地块的小道泥泞不堪、排水困难,想从周边机械取土覆盖,执行操作难度巨大。 另一头,某村委会对林某某是否存在擅自确权情形也有质疑,声称若依照裁判文书恢复耕地,可能引起其他村民不满。甚至扬言要通过行政诉讼撤销林某某的产权证。尽管执行法官多次与该村委会沟通,但该村委会表面上应允履行义务,实际行动却迟迟不见。林某某对此极为不满,执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转机出现在府院联动机制启动后。为高效化解矛盾,执行法官向某村委会所属镇政府发函通报情况,由镇政府协助督促履行;同时,向村委会释明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并说明拒不履行生效裁判可能面临的后果。在镇政府的督促以及包村干部的配合下,执行法官多次实地与该村委会沟通协商。功夫不负有心人,双方最终达成执行和解,某村委会同意补偿林某某23001元,案涉土地则由林某某自行恢复。 协议签订那一天,众人站在新翻的土地上,林某某弯腰捧起黑黝黝的泥土笑道:“等秋收了,请法官来尝尝我种的新米。”(完)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3208.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 条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