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赋能古雷霞美镇牡蛎苗种生产
研究生办好了牡蛎“托儿所”

科技小院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观察三倍体牡蛎苗的生长情况
在漳州霞美的海岸线上,牡蛎产业正进行着一场科技革命。
引领这场科技革命的,是位于沿海大通道附近,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地方企业共建的福建漳州牡蛎科技小院。
近日,省科协公布第七批福建省科技小院名单,漳州牡蛎科技小院榜上有名。近日,记者前往古雷开发区霞美镇,看科技小院如何将科研成果推广到产业一线,推动牡蛎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团队深入一线
把论文写在“蓝色牧场”上
“科研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工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秦艳平说。
福建是全国牡蛎养殖第一大省。霞美镇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牡蛎育苗产业集散中心。“不同海域的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不一样,适养的种类相差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的品种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秦艳平主要从事海洋贝类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研究。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他带领研究生们,将实验室搬到了海边和产业一线。
这几年,秦艳平每年都会在漳州牡蛎科技小院开展科研教学工作6个月以上。在这里,研究生们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还要深入产业育种一线,学习繁育知识,解决产业痛点难点问题。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岳超正着手开展快速生长福建牡蛎三倍体的培育研究。每天早上6点多,岳超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实验苗投饵料;中午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实验苗吃料情况,根据吃料情况决定晚上的投饵量。每天,他需检测1000多个牡蛎个体的性别,并到周边十几个育苗场了解三倍体苗种培育情况,有时还会到海上查看牡蛎养殖情况。
“科技小院的实验室设在企业里,有20个实验池。”岳超说,“在这里,我们较好地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看到了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这种“专家带研究生驻点+田间课堂”的模式,不仅让科研更贴近实际需求,也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他们的论文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能解决产业问题的“金点子”。
开创“南苗北养”模式
破解产业发展困境
瑞和水产位于霞美镇下蔡村,专注牡蛎苗种生产20多年。漳州牡蛎科技小院的成立,源于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双向奔赴。瑞和水产虽以培育牡蛎苗起家,但早期和大多数育苗场一样,单纯依靠传统技术进行简单的二倍体苗种培育,面临高产低值等“卡脖子”问题。2020年,这里的牡蛎苗价格更是低至“白菜价”。产业出路究竟在哪里?
机缘巧合下,瑞和水产成功对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引入牡蛎遗传育种技术和新品种,双方在牡蛎选择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和持续攻关。
“我们提供场地和资金,专家带来技术和人才,这种合作模式让牡蛎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瑞和水产总经理张团林说,通过科技小院的桥梁作用,企业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带动了当地牡蛎产业发展,开创了“南苗北养”模式。
“早些年,在我们这里,下半年属于南方放苗旺季,上半年则是空闲期,育苗场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张团林介绍,“引入技术后,我们利用上半年的空闲期,培育可供北方养殖的新苗种,育苗场实现全年无休,带动了就业,增加了产值。”
目前,漳州牡蛎科技小院的科研团队包含6位专家、4位博士研究生、3位硕士研究生。近年来,通过和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团队已经在牡蛎的多倍体育种、三倍体产业化推广应用、香港牡蛎耐高盐新品种培育、速长福建牡蛎新品系选育、牡蛎种间杂交和抗逆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优良科研成果,并把相关科研成果应用到产业一线,解决了实际问题,助力牡蛎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带动增收
年均效益翻10倍
“以前我家养殖二倍体,2020年开始养殖三倍体。科技小院不仅提供优良苗种,还提供技术指导,去年养殖收入比前年增加了20%。”霞美镇养殖户林小宗说。
科技小院赋能,瑞和水产年均效益翻了10倍,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20余个育苗场,吸引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牡蛎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到漳州古雷购买和定制良种。与此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单单在育苗场、海上中培、加工穿壳、装车物流等产业链就带动700余人就业。
“这里的苗种存活率高,蚝型漂亮,深受北方养殖户认可。”山东深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峰介绍,近三年公司每年运输200多车苗种到北方销售。
“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创立‘立足漳州、辐射福建、应用全国、远销国外’的牡蛎种苗大产业链,将科技小院打造成一个集科研、教育、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更多企业和农民享受到科技红利。”漳州牡蛎科技小院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跃环说。
漳州牡蛎科技小院的成功,不仅为当地牡蛎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近年来,漳州市科协聚焦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对标“一县一品一小院”的目标,推动漳州科技小院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漳州共建立12家科技小院,涉及果树、水产、药材、花卉等4个产业9个学科,基本实现“建设一家小院、入驻一个团队、辐射一个产业、示范农村一大片”的目标。
☉本报记者邱丹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