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陈小涛 陈智勇)厦门生态环保铁军再获殊荣!近日,生态环境部表扬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厦门三个集体上榜。
其中,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获评全国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这也是该支队连续两年获此殊荣;集美生态环境局、海沧生态环境局荣获县级表现突出集体,占全省六个获得县级表彰的两个席位。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究竟比拼什么?据悉,此次大练兵聚焦大气监督帮扶、重点专项行动、科技手段运用、执法质量提升、队伍能力建设五个方面,更突出实战,练就环保铁军过硬本领。
厦门市累计选派43名执法人员参与7轮次省内现场监督帮扶和8轮次省外监督帮扶,发现并推动解决环境问题7000余个,两轮省内帮扶成绩全省第一,两轮省外帮扶成绩全国第四。其中,移动源外出帮扶工作成效得到生态环境部领导充分赞许。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实训、实战、实效化”的严格要求和“全年、全员、全过程”的持续努力。在过去一年里,市生态环境局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减污降碳、服务发展、铁军建设“四个提升年”活动,深入践行严管优服理念,持续优化执法方式,执法工作成效保持全省前列,全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省对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保持全省前列,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
市级表现突出集体
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执法
打开厦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各业务模块电子沙盘映入眼帘,关键信息一览无余,闪烁的不同颜色的监测点,构成了城市“生态神经”。在这里,执法人员轻点屏幕,即可调取企业排污口实时监控画面,电子巡检AI算法自动判断异常数据。
以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执法,这只是一个缩影。去年,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在全国首创编纂《电子证据取证指南》,借助司法鉴定、数据库分析等7类技术力量,成功破获25起监测数据造假案。
面对环境监测与执法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支队在全国首创“测管联动四步法”,围绕“数据分析、现场执法、监督整改、成效跟踪”四个阶段展开协同,实现信息共享、力量统筹、闭环管理,去年共测管联动97家次,推动解决问题20个。
针对第三方环保机构造假现象,支队组建“1+N”重大案件执法专班,在全省率先破获首例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案,在全省、全国做经验交流。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支队还推出一系列柔性化举措。比如,去年在《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修订后,增设8类不予行政处罚事项,给予企业更多容错支持和发展空间。“四张清单”容错机制,更是将柔性执法理念从具体个案权衡上升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统一实施的系列执法规则。全年对符合条件的70家企业不予、从轻或减轻处罚,减免数额467万余元。
此外,支队还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2024年通过非现场执法溯源查办案件33起,占全市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数量11%,刑事立案8起,其中查处某检测机构弄虚作假案入选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汇编。
县级表现突出集体
集美生态环境局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俯瞰杏林湾,蔚蓝海面波光粼粼,鸬鹚、白鹭结伴而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这张美丽画卷的底色,更是集美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去年,集美生态环境局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让“厦门蓝”常在。2024年,集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全市排名第一。
水环境质量,也稳步提升——杏林湾、许溪、集杏海堤综合治理入选“厦门实践”案例,深青溪获评市级“健康”河流和“幸福”河流双料冠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小流域省考达标率及“以奖促治”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三个100%”,水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近岸海域治理成效突出,优良水质比例达100%,同安湾集美段建设经验入选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我们坚持严格执法与温情服务并重,以高水平执法护航绿色发展。”集美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拿出一组数据,2024年,该局办理环境违法案件77件,其中7个案例入选省级执法典型案例,积极推行柔性执法,对12家次轻微违法企业免予处罚,并通过信用修复帮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执法效能与社会效益双赢。
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让百姓获得感持续增强。连续两年,集美区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数量和重复投诉数量实现 “双下降”。2024年,集美生态环境局获评全国“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县级表现突出集体
海沧生态环境局
创新模式探索环保数字化监管新样板
海沧区是厦门重要工业集中区,工业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破题?海沧生态环境局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探索生态环保监管新模式。
“我们创新智慧监管平台,划出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信访投诉量多的企业,科学选取监测点位,推动安装用电监控系统。”海沧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实景三维系统,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该区构建起用电监管“一张图”,帮助排污、运维企业快速定位厂区内发生异常的位置,及时排除故障。目前,海沧区已有50余家重点企业接入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累计安装用电监测设备409套。
同时,监管模式也更智慧。海沧生态环境局用电监管平台对企业产污、治污设施的用电数据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管,实时对治污设备未按规定开启、低效运行等进行全时监控、精准报警,实现从随机执法到精准执法的转变。
创新智慧的监管执法,让监管变得更精准高效。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系统运行期间共发生异常告警532次,监测能力达100%;其中借助环保用电监控平台督促企业自查465家次、完成执法检查147家次。
“用电监管系统可以全天候、全过程、无盲区地实时监控企业工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通过手机App,环保人员就能精准掌握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该负责人称,此外,生态环境部门将环保信用等级高的用电监控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助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