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陈巧珠:青草的表达

日期:2025-03-30 来源:福建日报 浏览:0 评论:0

春节一过,迎面吹来的风便没了严冬的凛冽,空气中满是东南沿海惯有的湿气,脸颊仿佛比草木更先一步,复苏了对春天的记忆。

那两天一直在洋中镇的各个村庄行走,一路走来,青草相伴,随我来到国师公园,周斌石像立于正中央,底座镌刻着“明太祖钦赐 国子先生——周斌(1331—1394)”字样。这位朱允炆的老师,手持书卷,身着长袍,有着文人特有的洒脱。青草们依偎在石像脚下,静静地聆听朱允炆的传奇故事,只是他与青草们都守口如瓶,至今不肯透露历史的谜团。

青草不语,流水有声,我站在溪边,耸耳谛听,溪水哗哗啦,多少次的心理暗示,才寻得东山村柳州古戏中的一副联句“莫向人前问是非,且从戏中观今古”。虽说这对联与草无缘,但却是草的智慧。人世间常有是非,有人搬弄是非,就有人评判是非,就有一出出演不完的戏,而草不论是非,顺应着自然法则。

东山村柳州古戏台,呈现的就是这种智慧。戏台是为了纪念南宋名将陈纪,外方内八角,斗拱飞檐式,中央环绕莲花木雕,戏台正顶中央藻井托举,中央悬挂“剑光射斗”牌匾,戏台底部四周还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跃然其上,戏台四个脚为木刻浮雕兽脚形,尽管这些元素样样威严,可并不评判是非,只与演艺相关,体现建筑工艺,一切皆为草木本心,还有对根的思念。

此时的青草与我一样,在同一个节气中一起呼吸,享受阳光。我忽然体会到“草民”一词的深意。逐水而迁、随草而徙的先民,开荒种地,安家兴村,代代不息,就像一颗草籽落地,在惊蛰的雷声中破土而出,一茬接一茬,漫山遍野。其实青草与人的心思一样,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草丛与宗族,何尝不是这样形成的?

洋中镇的许多村庄依然有人气。人与青草一样,遵循同姓同宗而群居原则,同一品种的青草也往往择一处相互簇拥而长,叶子与叶子亲密无间,根系与根系之间相互照应。它们仰着头看着山野村庄,那里的民宅,曾经是土木结构的矮小房子,质朴而温暖,耕读传家的家风代代流传,青草们就在墙角边,甚至可以在土墙石头的缝隙间生长,人与青草的距离如此之近。如今,村里人大都选择外出创业,但草根情结深植,有人开着豪车回乡尽孝,于是破旧的土木房子变身高大气派的新楼。也许人与青草一样,不喜欢城市的喧嚣,从这里走出又回来,选择融入山野中。

草与水亲,水滋润着草,草挂珠把水举起;人与草亲,人察草色草性,耕作食养,草与人时时相伴,彼此互生共荣。洋中的巷子,总有一间小店能留住缓慢的脚步。走进店里,店主人不慌不忙,没有城里那种热情招呼的礼遇,也许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随意与缓慢。一个个老把式的瓦罐,各种各样的青草炖品就这样跃入眼帘,那些炖罐以老祖宗传承下的各种青草配方,用木炭为燃料,微火慢炖,那种慢是时间从中反复撮合,鲜美的食材需要青草的滋补,两者慢慢交融,才能找到最佳契合点,让鲜美的更鲜美,滋补的更滋补。如此的美味养生,其实是青草与人亲近的表达。

在蕉城的乡野,人们离不开青草,将生活的经验写成厚重的民间日常宝典,青草则在默默奉献中流芳百世,还有什么样的表达能与其同名?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邱祖辉

审核:蓝青 林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知乎者也|陈巧珠:青草的表达)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3741.html
标签: 宁德新闻网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