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如何改变生活?
海沧区气象局坚持高质量发展,以融合为抓手,推动气象赋能文旅教育社会经济发展
厦门日报讯“台风科技馆的各种装置让我对气象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天气预报的背后藏着科学原理。让我对气象科学多了一份尊重,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海沧霞阳小学学生林欣然兴奋地说。
近年来,海沧区气象局和学校联动,持续举办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气象科普活动。霞阳小学校长陈辉影说,气象科普帮学生打开另外一扇窗。学生开阔了视野,自信心也增强了。这些小小气象员还准备参加今年的全国赛事呢。
海沧区气象局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推动气象事业与政务、文旅、农业、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逐渐成为政府服务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气象+政务
科技助力减灾 服务便捷高效
2024年7月23日,具有强度大、路径复杂、影响时间长、降水极端的台风“格美”袭来,海沧区普降大暴雨,过程雨量达212.8毫米。记者从海沧防汛办获悉,至台风“格美”和暴雨预警解除,海沧区没有接到灾情报告,只有个别道路积涝,个别民房进水。其中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防汛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防控台风过程中,区气象局应用科技力量,快速反应,提前发布台风降雨气象信息。台风袭来之前,区气象局受区防汛办委托赴新阳社区等,做专项督导检查,气象预报员加班加点调试专线,快速在应急指挥中心布设“气象数据专线”,并建立起区领导指挥的综合气象显示平台,全过程开展面对面服务保障。在预报服务中,区气象局共发布各类决策服务材料111份,包括制作精细化到街道降水预报12期,向各级防汛责任人发布41条预警短信,滚动制作精细到重点街道降水预报专题,还为住建、道路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及旅游景区等提供预警服务。
近几年来,海沧区气象局以“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为抓手,对接需求,主动服务,融入海沧区委、区政府日常工作中。
区气象局固定在每周一、周五把“未来十天天气预报”报送区防汛成员单位,以及重点服务对象(景区、学校、农业经营主体等)。相关部门单位顺应天气,根据预报科学安排活动日期和时段,避免参与人员“打着伞参与活动”。
在海沧区未通地铁前,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期如遇到下雨,海沧大桥交通时常拥堵严重。针对 “痛点”问题,区气象局2015年起每天下午4点半,针对海沧大桥车辆通行高峰时段,发布“海沧大桥上下班预报”,并通过海沧防汛微信群推送给政务单位,受众可提前获得信息合理安排进出岛时间。
多年来,区气象局主动适应预报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推进“我要服务”向“要我服务”的转变。近年来,海沧区各部门单位对气象提出行政协助请求提请事项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联动服务涵盖重大活动保障、安全生产、森林火险防御等多个领域。
气象+文旅
精准天气预报 护航群众活动
近年来,海沧区大型文旅活动日趋活跃,参与者和观众多达数万人,少则数千人。如何顺应天气办活动?就要依靠气象信息,获取精准预报才更有保障。区气象局预报员分析,对于要举办的活动,主办方一般会关注气象信息,但是关注的仅限于举办当天海沧的天气走势,对于可能突变的天气,尤其是局部的天气状况,较少关注。
2023年4月16日,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举办。当天上午应邀参加的海内外嘉宾众多,其中有两场重要的活动,一场在室内开展,另一场则在室外。时值春夏之交,天气多变,主办方邀请区气象局协助。获得区气象局的精准预警后,主办方把两场活动对调,最终让室外活动避开突如其来的阵雨。
今年元宵节,海沧大型文旅项目金沙书院“闹元宵”活动,就因海沧气象局提供精准预警,免遭雨水侵扰而成功举办。
元宵节前夕,海沧区气象局通过智能网格预报、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发现,受冷暖气流交汇影响,预计2月11日夜间起将出现转折性天气:11日夜间至12日将有较明显降水过程。针对这一关键天气变化,区气象局主动在第一时间向活动主办方提供了“专题气象服务”,提出“建议活动提前至11日举办”的专业建议。主办方接受建议,将活动日期灵活调整。此外,区气象局预报员还实时监测风向风速、温湿度等要素,每半小时通过微信群推送观测数据,为活动的汉服巡游、打火壶、水灯颂福等非遗展演顺利举办提供气象服务。11日晚,活动在较好的天气状态下圆满落幕。
海沧区气象局表示,这种创新既守护了文化传承的“原真性”,又通过科学手段破解了传统活动“看天吃饭”的困局,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气象+农业
科技助力农田 守护好“丰”景
记者来到海沧天竺山下的西坂菜地,只见这里拥有大片的农田。主人苏久涓说,菜地其实主产的是水稻,今年将种植水稻49亩,开始准备育秧了,要避开大雨和寒潮天气,气象局提供的气象信息决定育秧成败。因为育种初期那几天如果碰到大雨和寒潮,种子会腐烂掉。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说,“只要农业生产有保障需求,我们就用百分百努力定制服务方案。”农户说,只要顺应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就会取得好效益。
西坂菜地作为海沧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除了种植水稻为主外,还有马铃薯、荸荠、瓜豆等作物,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复杂。因此,海沧区气象局2014年就在此建立气象站。气象预报员常常来到田间地头,开展细致的调研工作,了解各类作物的生长特性和气象要素条件的相关性,重点监测对作物生长影响显著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天气异常,为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同时,西坂菜地气象站还为驻地的省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实验数据,帮助开展培育农作物良种研究。
去年7月,海沧一群家长带孩子在西坂菜地搞研学,开展水稻收割活动。当天下午收割了一半,天逐渐变黑好像要下雨了。苏久涓立即咨询区气象局。区气象局预报员根据雷达资料分析后,告知这是因为50公里外的漳州龙文区下雨了,差不多过50分钟西坂菜地就会下雨,活动可以放心再进行一段时间。50分钟后,活动结束了,大家回到家时,雨哗啦啦地下起来。苏久涓高兴地说:“这10年来,因得到气象局的精准服务,收水稻一次都没有碰到下雨,真实感受气象科技的力量。”
近年来,海沧区气象局建立了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群,农户们“心中有气象”,在群里随时提出气象服务需求,预报员则会在第一时间开展定制服务,确保服务过程快速且高效。据统计,近五年来,海沧区气象局累计向农户发布气象服务材料500余期,开展微信直通式气象服务100余次。
气象+校园
科普点亮课堂 自立自强育才
气象科普从娃娃抓起。近年来,气象科普在海沧区的几个校园掀起热潮。
2024年3月,海沧区气象局在拥有120年历史的霞阳小学,建立起“校园气象站”,设立室外综合观测系统,可以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降雨、风向和风速,还可以获得光照、紫外线(UV)强度等数据。该校的气象站为海沧首个校园站,受到师生的欢迎。海沧区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校园气象站成立后,区气象局的预报骨干张晗昀还被聘任为学校的科技副校长,经常到校指导开展科教活动。”如今,校内成立了霞阳气象社团,12名同学成为小小气象员。
说起建立校园气象站,陈辉影深有感触地说:“气象信息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霞阳小学学生92%为随迁子女,来自五湖四海,父母工作很忙,孩子如何合理穿衣成了问题。老师们经常看到学生在降温时还穿着短袖,感到心疼。建立校园气象站后,小小气象员自己去观测,除了实时天气以外,还预报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养成对气象的关注,从而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做到“冷暖自知”。
今年内,海沧区气象局还将在马銮湾实验学校建立“农业气象站”,前期工作已在准备中。
近年来,海沧区气象局以东孚西坂菜地、厦门台风科技馆为阵地,指导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活动。2023年以来,依托位于蔡尖尾山的厦门台风科技馆,区气象局在北京师范大学海沧附属小学、霞阳小学等学校开展科普实践,向师生宣传天气、气候现象和极端天气,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知识。今年世界气象日期间,霞阳小学和区气象局共同举办“特色气象周”活动。活动以“气象小侦探勇担当,护地球共筑强国梦”为主题,引导学生加深认知气象科学规律与生态文明内涵。活动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实践为主,丰富多彩。除了在校内开展“云朵博士”气象科普表演、校园气象站观测、模拟降雨小实验、极端天气辩论赛等活动外,还组织40多名学生代表,前往厦门台风科技馆参观学习。在气象预报员的引导下,小朋友兴致勃勃观看台风眼,感受上升气流,参观天气雷达,还现场手工制作自动气象站模型。一名小朋友说,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许多气象知识,对科学更感兴趣了。
名片
海沧区气象局
海沧区气象局2014年成立,坚持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致力于锻造一支讲政治、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队伍,聚焦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业务能力与需求融合两条主线,为推进建设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作贡献。如今海沧区建设35个自动气象站,率先形成3公里网格化、规范化的自动气象站网,并以此为依托持续完善靶向化、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