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湾共筑“生态客厅”。
▲九天湖打造“城市绿芯”。
3月3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文 沈威/图)杏林湾畔水清岸绿,台胞民间河长共绘“两岸共治一湾水”的佳话随涟漪荡漾;流域广袤、风光旖旎的深青溪惊艳蜕变,包揽厦门“健康”河流和“幸福”河流评比“双料冠军”;白鹭翩跹,掠过碧波潋滟的“诗画”九天湖,成为“城市绿芯”的亮丽风景;塔仔塘水利工程遗址古韵深深,千年水利智慧在时光长河中流淌……
一幅幅“治水长卷”徐徐展开,见证着过去一年,集美区以生态为笔、以机制为墨,交出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治水新答卷。
集美区始终把做好河湖长制工作,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过去一年,保护修复更加有力,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生态效益不断提升,各项治水工作取得新成效,让柔情万顷的水韵,成为市民家门口肉眼可见的满满幸福感。
杏林湾:共筑“生态客厅”
“杏林湾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常年在杏林湾畔跑步的市民李先生对此感受颇多。这背后,正在加速推进的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3月25日,该项目迎来重要节点——鸟类栖息地构建工程顺利完成102万立方米底泥吹填,为在建面积最大的软基处理工程夯实基础。项目计划6月份完成疏浚工程,10月份完成底泥原位处理修复工作。
据悉,一期工程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旨在通过环保清淤、原位修复、栖息地构建等综合措施,清除内源污染,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系统恢复。整个项目创新采用“清淤-处理-回用”闭环模式,通过底泥降磷工艺阻断内源污染,同步构建体育岛、鸟类栖息地,实现底泥零外运,彰显生态治理的智慧。
让施工方惊喜的是,去年夏天,一群白额燕鸥已提前前来打卡,在杏林湾工程的临时围堰上筑巢、产卵。为此,施工方暂停了施工进度,全面开启“保护模式”,直到这群白额燕鸥全部离开才恢复开工。而随着吹填面积的增加,前来筑巢的鸟类也有所增加。
而在杏林湾的生态治理中,还活跃着台胞民间河长的身影。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河湖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诗意“三溪”:幸福“生态样本”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后溪、瑶山溪、深青溪——集美区的诗意“三溪”,都已惊艳蜕变,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乐园。曝气机吐珠溅玉,生态浮床摇曳生姿,亲水步道与科普长廊蜿蜒其间,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一直以来,集美区按照“先岸上后水中、先治标后治本”的治水思路,采取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控源截污、生态补水等多种措施和手段,让全域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深青溪以全市第一的成绩,摘下2023年“健康”与“幸福”河流“双冠王”,荣获2024年厦门市生态健康河流第二名,为河流治理提供了“集美方案”。
作为后溪的重要支流,许溪“溪林生态示范动线”一派生机盎然,亦是集美区治水成效的缩影,成为“涓涓清流振兴乡村”的又一生动实践,被选为福建省一百条“串点成线”经典线路之一。
九天湖:打造“城市绿芯”
约31万平方米的生态水域成为集美新城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芯”。经过540天的生态攻坚,集美区以科学治理重塑九天湖湖体生命。
为阻断内源污染,集美区采用“绞吸船清淤+底泥固化”技术,清运20.81万立方米污染底泥。
生态修复上,集美区双管齐下:一方面栽植水生植物、布设生态浮岛;另一方面投放底质改良剂与微生物菌剂,激活水体自净力。
如今,4套浮船水质监测站与视频监测系统织就“数字神经网络”,实时捕捉湖区“呼吸”数据,确保生态异常即时响应,为九天湖的长效治理保驾护航。
三“雁”齐飞构建治水“同心圆”
集美治水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场精密的“雁阵交响”。
河长带头,发挥头雁领航效应。区、镇(街)级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开展巡河、督察调研。2024年共召开各级河长制调度会议118次,区、镇两级河长深入一线现场调研河湖治理569次,充分发挥河长制平台桥梁纽带作用,协调解决水环境治理问题。
群雁协同破难题。2024年下发问题督办21批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32次,与检察院、法院开展联合行动3次,通过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水质提升。
新雁力量则为治水注入活力。集美区与中国科学院环境研究所签订长期共建协议,开展全方位持续性的科技合作,共同探索杏林湾流域水环境系统化提升方案。同时,经检察院推荐,集美区还聘任了四位台胞民间河长,邀请其参加普法宣传、协同执法等工作,鼓励和支持台湾同胞参与到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治理工作中来,打造“两岸共治一湾水”的典范。
标本兼治打好治水“组合拳”
治水既要清“表症”,更要除“根疾”。集美区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打好治水“组合拳”。
2024年,强力推进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加快推进九天湖试验区水环境治理工程;绘制重点溪流的排污口、分段水质状况等“水质一张图”,解决存量问题排污口8个,发现并解决新增问题排污口4个;隔油池整治完成率提高59个百分点;正本清源改造47.44平方公里,完成率达95.05%。
活水循环,让“死水”变“活水”。集美区还积极推动前场污水处理厂至深青溪、瑶山溪补水工程,开工建设瑶山溪补水线,预计今年启动深青溪补水工程。
凝聚合力全民治水“手牵手”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集美治水演绎着“大合唱”的生动场景。
集美区持续强化“厦门实践”案例宣传,杏林湾、许溪、集杏海堤综合治理入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案例。
开展河(湖)长日宣传,营造“管河湖、护河湖、爱河湖”的良好氛围,促进河湖共管、共治、共享,激发民众参与热情。
区河长办还与高校合作,成立志愿护河队,带领志愿者们开展沿河巡查、发放宣传资料和入户宣讲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护河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外,举办区河长制专题培训,为集美区河(湖)长制工作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集美区将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推动实现河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施生态补水工程,统筹水资源配置,做好增加可持续生态基流这道“加法题”;强化执法监督,推动问题整改,做好减少污水入溪这道“减法题”;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探索多维协同,做好提升智慧治水效能这道“乘法题”;加强跨部门协作,凝聚合力攻坚,做好综合治理这道“除法题”。
治水成绩单
●连续三年在全市河长制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
●全区9个检测断面11个水质监测点位均值全部达标
●深青溪荣膺2023年度厦门“健康”河流和“幸福”河流评比“双料冠军”,荣获2024年厦门市生态健康河流第二名
●双龙潭水库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
●塔仔塘水利工程遗址、石兜-坂头水库(陈婆坝)、海丰埭等点位入选省级河湖文化遗产目录
●同安湾集美同安翔安段建设经验做法入选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