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与产业融合无缝链接

日期:2025-03-31 浏览:0 评论:0

  漳州依托博士后科研平台,将学术研究的“智慧火花”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科研创新与产业融合无缝链接

  日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公布2024年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设站单位名单,我市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安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在列。

  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24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个,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3名。

  近年来,漳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吸引了大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更通过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将学术研究的“智慧火花”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成功架起了一座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人才产业融合之桥”。

  产学研用激发产业创新“聚变”

  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如何让高端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走进大闽食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邹峰正调试植物提取设备。“我们工作站就像‘技术翻译官’,把实验室的成果‘翻译’成生产线上的工艺。”邹峰介绍,在博士后工作站的赋能下,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上千万元,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高新技术走向外部市场,与其他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转化,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

  人才“活水”注入产业“沃土”,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

  在诏安,福建省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引进集美大学专家团队,开展牡蛎种质创制与智能繁育研究,推动福建牡蛎产业向抗逆性强、品质优的智能化养殖转型;在平和,东湖农产品博士创新站通过绿色种植与新型销售模式,带动果农和收购商分别增收8.4万元/公顷和4.9万元/公顷,引领蜜柚产业绿色高值发展;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片仔癀药业已连续三年获批承办全国性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累计邀请近500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产学研”单位及博士后人员参加活动,深入推进中医药领域产业链发展。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博士后科研站正发挥创新‘强引擎’的作用,让创新的种子不断萌发,为漳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政策扶持打开博士后科研通路

  人才愿意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为支持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漳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科研经费补贴、住房保障、家属随迁安置等,形成全方位人才服务生态。

  据市人社局专家工作科负责人介绍,新获批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可获60万元建站奖励,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奖励20万元;在站博士后在享受国家、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可获得一年8万元的生活补助,最多可以补助两年。对于出站后留漳工作的博士后,更提供20万元安家补助,并在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中放宽收入门槛。

  在政府政策强力扶持的同时,企业也同步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博士后人才保障体系。“通过科研支持+生活保障+成果激励三位一体模式,全面解决博士后人才的后顾之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邹峰介绍,大闽食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会对博士后预先立项并提供专项经费,主动对接高校流动站及导师,提供优质科研环境,支持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及额外生活补贴等。

  从一片茶叶的深加工到光伏支架的智能化,从百年老药的技术涅槃到特种钢材的绿色冶炼,漳州的博士后们正在用智慧重新定义产业边界。如今,漳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形成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的立体化创新网络,将有力促进企业向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跃升。

  ⊙本报记者李立平通讯员赵思婷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3975.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
热点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