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器官捐献者, 值得我们永远追思

日期:2025-04-02 浏览:2 评论:0

  参加缅怀纪念活动的各界人士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本报记者梁健摄

  ☉本报记者沈小琴

  昨日,漳州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正式开园。这个1312平方米的礼赞生命空间是缅怀捐献者、寄托亲人思念的重要场所。在首场缅怀活动中,器官捐献者家属、器官移植受益者、志愿者代表等讲述跨越生死的生命接力。从“受赠者重生”到“家属化悲为爱”,再到志愿者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些平凡人的抉择展现了大爱精神在生死之间的永恒传递。

  器官捐献者家属张龙凤:

  这段经历让我走上护理之路

  “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选择了护理专业。”站在纪念园的分享台前,张龙凤声音哽咽却坚定。三年前那个改变她人生的决定,如今正在指引她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2022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张龙凤的父亲张其金的生命。面对噩耗,这个特殊家庭——聋哑的母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子女,做出了一个感人的决定:捐献父亲的肝脏、双肾和眼角膜。正是这个决定为三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新生,也让两位眼病患者迎来光明。

  走到纪念碑前,张龙凤俯下身子,将手中的菊花轻轻放置在纪念碑前,她抚摸着父亲的名字。“父亲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长度,更在于它的宽度和深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今,张龙凤就读于福州英华职业学院护理系二年级,今年5月她将前往漳州市医院实习。阳光下,这个年轻女孩眼中的泪光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会带着父亲的爱,在护理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移植受益者张阿康:

  我们,是捐献者生命的延续

  “是器官捐献者挽救了我的生命。”在缅怀纪念活动上,移植受益者张阿康委托红十字会生命接力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陈俊代为分享他“重生”的故事。

  通过陈俊的讲述,这位曾经的尿毒症患者,用亲身经历演绎了一个关于生命接力的感人故事。

  17岁那年,正在备战高考的张阿康被确诊为肾衰竭。“连喝一口水都成了奢望”的残酷现实,迫使他不得不辍学治疗。在透析治疗中,年轻的生命日渐枯萎。当意识到唯有肾移植才能延续生命时,获得合适的器官捐献成了他遥不可及的渴求。

  转机出现在去年12月。当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打来配型成功的电话时,张阿康一家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去医院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捐献者救了我,而他呢?”

  如今,重获新生的张阿康每天都能“沐浴阳光,被爱包围”。他不仅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更用自身经历证明:每个移植受益者的新生背后,都凝结着捐献家庭跨越生死的无私奉献。正如张阿康所说:“捐献者虽死犹生,而我们,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市红十字生命接力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巧玲:

  为“生命接力”搭桥

  作为漳州市医院的护理工作者,李巧玲自2009年起便与红十字志愿服务结缘。2023年8月,漳州市红十字生命接力志愿服务队成立,有着14年志愿服务经验的李巧玲成为队长。

  红十字生命接力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主要由漳州市医院医护团队、社会爱心志愿者和部分器官捐献者家属组成。服务队通过普及器官捐献相关知识及政策,发现、协调潜在捐献者,关爱捐献者家庭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生命的接力”不断延续。

  “起初在社区悬挂器官捐献公益广告时,居民们很排斥,觉得‘不吉利’。”李巧玲坦言早期遭遇的困境。为此,她和团队创新宣传方式,团队将“死亡话题”转化为“生命教育”:在读书会上分享捐献者的感人故事;在健步走活动中宣传器官捐献知识;在社区义诊时耐心解答疑问……如今在宣传活动现场,主动咨询的市民越来越多,有人认真翻阅宣传手册,有人详细询问登记流程,更有人当场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网站进行志愿捐献意愿登记。

  “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我们的行列,成为遗体器官捐献的宣传者、支持者。”李巧玲说道。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4283.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