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育秧黄金期,福安市溪柄镇立新村的水稻智能化育秧工厂内一片繁忙景象。随着机插、抛秧两条育秧流水线高效运转,一盘盘育秧盘相继在流水线上完成铺基质、洒水、播种、覆土等工序。整个育秧过程由智能化设备完成,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盘育秧盘全程机械化,早稻育秧尽显“科技范”。
“工厂采用的精播机可实现精量播种,每个秧盘有430穴,每个穴位可播种两到三粒种子。按照现在的作业速度,我们1小时可以高效产出600多盘标准化育秧盘,能够满足40多亩稻田的育秧需求。”福安市雪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游雪山说。
相较于传统人工育秧的“看天吃饭、费时费力”,机械化育秧展现出显著优势。福安市溪柄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科技特派员郭凯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育秧5个人1天只能完成50亩早稻田插秧需求。而采用机械化设备,5个人可以完成400亩,效率提高8倍之多。”
育秧盘完成后,会被放置到适宜稻种发芽的暗化间,通过智能化系统调控温湿度进行叠盘暗化催芽,出芽后再转移至温控育秧大棚培育。当育秧大棚内的温度过高时,通风口会自动打开,并启动喷淋系统进行均匀喷雾灌溉。通过智能化灌溉和施肥系统,可以实现水肥的精准供应,有效提高秧苗的质量和成活率。“智能化系统让育秧过程更加精准、高效,为秧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游雪山说。
据了解,该水稻智能化工厂育秧点从去年开始进行早稻、中稻的育秧,去年全年完成2700多亩水稻育秧订单。随着智能化育秧技术的推广和秧苗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选择与育秧工厂合作。游雪山笑着说:“今年我们的机插和机抛育秧订单有300多亩,早稻比往年多了100多亩订单,预计今年中晚稻订单量还会比往年增加几百亩。”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福安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股干部林义洁表示,工厂化集中育秧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秧苗的生长周期从常规35天压缩至25天。不仅如此,该模式还帮助农户规避倒春寒等不利、极端自然风险,提高秧苗存活率,助力农民稳产增收。
近年来,为切实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福安市积极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大力推行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社会化服务。同时,组织农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对春耕生产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全程指导,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春耕生产跑出“加速度”,为全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缪星 通讯员 秦红丽 蒲允静
编辑:林宇煌
审核:吴宁宁 梁辉约
责任编辑:林宇煌
(原标题:福安:工厂化育秧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