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泉州,刺桐花开正盛。在“世遗之城”的文化底色中,一场关于孝道表达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传统厚葬习俗逐渐被年轻一代解构,取而代之的是“厚养薄葬”理念下的温情陪伴与简约追思。昨日,记者走访多个“90后”“00后”家庭,记录他们如何以新方式诠释孝道,让亲情回归本真。
日常陪伴 让孝道融入生活
“以前总觉得给家人买大房子、买贵礼物就是孝顺,现在明白,陪伴才是家人最需要的。”28岁的晋江小伙子小陈分享了他的转变。小陈的爷爷晚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小陈与家人轮流陪护,通过智能手环监测老人健康,每周录制家庭短视频记录生活点滴。“爷爷去世后,我们翻看这些视频,反而觉得比隆重的仪式更有意义。”
这种“厚养”理念在泉州年轻家庭中渐成趋势。“95后”网友“包子”是印尼归侨后代,早年曾祖母带着年幼的孩子从印尼回国后,全家便定居在南安。曾祖母过世后,每年清明节,“包子”的爸爸、妈妈都会带上具有印尼特色的斑斓椰汁糕和印尼饭团,还有鲜花、水果去为曾祖母扫墓。而“包子”则会陪伴在86岁的爷爷和80岁的奶奶身边,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我每周末都会回去看望爷爷、奶奶,每两三天跟爷爷、奶奶通一次电话。”“包子”说,她还经常用拍立得记录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有空时亲手做一些印尼特色小吃给爷爷、奶奶品尝。
如今,许多像小陈、“包子”一样的泉州年轻一代正在用更理性、温情的方式诠释孝道,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回应。
文明祭扫 以追思替代喧嚣
昨天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在外地工作的“00后”泉州青年小黄与家人一起来到宏福园祭拜先祖。小黄与兄长将墓地前后擦拭干净后,摆上鲜花与瓜果熟食等祭品。今年,小黄一家改变了以往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化、绿色的祭扫方式。“仪式简化了,但我们对祖先的追思一如既往。”小黄表示,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祭扫对环境的影响,将真挚的追思寄予先人,将美好、安全的环境留给后代。
“从爷爷开始,我们便一直是简化祭扫的践行者。”“90后”泉州人小宋一家正忙着打扫先祖墓地,随后,清雅的花束被摆放在墓碑之前,一家人共同追思先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爷爷生前就教育我们要移风易俗,一切从简。爷爷去世以后,我们坚持用最质朴的仪式表达最诚挚的思念。”祭扫仪式后,一家人与奶奶齐聚一堂,共叙亲情。“除了祭拜先人,清明更重要的是陪伴老人。家人齐聚,其乐融融,是对已逝先人的慰藉,更是对亲情与生命的赞颂。”
从“厚葬”到“厚养”,从“形式”到“实质”,泉州年轻一代用行动重新定义了孝道。正如泉州市委文明办联合泉州市民政局发布的《2025年泉州市文明祭扫倡议书》所述:“厚养尽孝传家风,简办丧仪树新风;文明祭扫护生态,低碳追思守文脉。”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从“身后事”转向日常,从物质转向情感,传统孝道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许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