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无火寄哀思 文明祭扫清且明
清明节迎祭扫高峰,宏福园、皇迹山陵园接待市民超4.2万人次
当祭扫不再伴随着烟火缭绕,文明的新风正为传统节日注入全新活力。昨日清明节,泉州迎来祭扫高峰,宏福园、皇迹山陵园等主要祭扫场所接待市民超4.2万人次。各祭扫场所内秩序井然,鲜花敬奉、集体祭扫、云端追思等一系列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正逐渐成为泉州人的清明新选择。
1
鲜花寄情倡新风
绿色祭扫润清明
昨日上午8时许,记者驱车前往泉州宏福园。在宏福路旁,记者看到一些售卖祭扫用品的摊点上摆放着花束和花篮,未见金纸、鞭炮。临近陵园门口,车辆缓行,工作人员对祭扫人员所带的物品进行检查,严禁金纸、鞭炮等进入园区。
“园区禁止燃放鞭炮……”在陵园内的墓区上空,一架无人机盘旋喊话,引导大家文明祭扫。在志愿服务点的桌子上,摆放着黄色和白色的菊花,来自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志愿者正在值守。“每人可以免费领取两朵菊花。”志愿者李娟介绍,市民还可以在寄语墙上写下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记者看到,寄语墙上有人写下“希望您可以出现在我的梦里”。
在草葬区,小郑和妹妹、妈妈三人带着花束、水果祭拜过世的父亲。在树葬区,60多岁的吕先生携妻子和女儿,擦拭墓碑、摆上鲜花,对离世40多年的父母进行缅怀。“以前骨灰寄存在骨灰楼,每年清明节,有不少人烧金纸、放鞭炮,不仅烟雾呛人,还很危险。”小郑和吕先生说,后来他们与家人响应政府号召,分别选择了草葬和树葬,用绿色环保的方式来敬奉先人。
2
醇酒佳肴承孝意
传统新风两相宜
在墓区,市民林女士和满头白发的妈妈将所带来的物品一样一样摆放在墓碑前。
“今天来这里祭拜我的外公外婆。”林女士说,每年他们都选择清明节这一天到宏福园祭扫。“我妈妈比较传统,所以我们的祭扫方式也挺传统。”林女士说,一大早妈妈就起床,做了好几样外公外婆生前喜欢吃的菜,还带来了一些泉州特色的祭祀用品。“外公生前喜欢喝酒,外婆也会喝一点。所以我们还带了一瓶酒,给他们都倒上。”
林女士的妈妈说,往年一般都是与兄弟姐妹几个家庭相约一起过来陵园祭扫,今年因为他们临时有事,就没能凑在一起,“我们的心意到了就好”。林妈妈拿出塑料瓶,接了水后将提前买好的鲜花插在瓶子里。
“清明节,多数人祭扫是用菊花,我们每年都是带康乃馨,这是我外婆最喜欢的花。”林女士解释道。
3
家人齐聚祭先辈
文明接力代代传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皇迹山陵园。通往陵园的路上车辆缓慢前行,大家有序扫码入园,配合接受物品检查。据了解,清明节期间,皇迹山陵园由当地派出所设点检查,入园时严禁市民携带烟花爆竹及金纸,烟花爆竹当场收缴销毁,金纸由陵园工作人员收集,择日举行公祭再统一祭烧(或由市民出园时自行带走)。
园区内,车辆有序停放在停车场,前来扫墓的人或步行或搭乘中转车上山祭扫。据悉,陵园常态化采取分时段预约方式引导错峰祭扫,从3月25日至4月14日,入园需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电话预约,并按照预约的时间入园祭扫。
在陵园内,记者看到不少十余人的祭扫队伍,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嫩的孩童。来自晋江陈埭的小丁与家人们一起祭扫。他们摆上鲜花,深情缅怀。“在这边祭拜的是我的太奶奶和大伯公,一会儿扫完墓,大家还要一起去别的地方扫墓。”小丁说。
4
集体祭扫显温情
文明低碳护家园
一束鲜花寄深情,云端哀思更清明。为弘扬“厚养薄葬”传统美德,倡树文明节俭、绿色安全的治丧新风,擦亮泉州“世遗之城”的文化底色,今年清明节前,泉州市委文明办联合泉州市民政局发布了《2025年泉州市文明祭扫倡议书》,引导广大市民以文明祭扫传承千年家风,以简丧薄葬守护海丝文脉,携手绘就“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清明画卷。
记者了解到,在清明节前,泉州宏福园、皇迹山陵园分别发布了清明祭扫指南和祭扫通告,通过提前预约等方式引导错峰祭扫,还分别推出“代祭扫”服务,为无法到陵园祭扫的客户提供代购并敬献鲜花、环境清洗等服务。
4月3日,由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发展集团联合主办的“文明同行 生态共融”2025年清明祭扫主题活动在宏福园集散文化广场举行。活动现场进行了集体祭扫,向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在各条战线上牺牲的烈士、遗体捐献者以及所有安葬、安放在宏福园园区内的逝者默哀。活动单位向遗体捐献纪念碑敬献花圈,寄托对生命的深切缅怀和大爱无疆精神的崇高敬意。(东南早报融媒体记者 林志安 王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