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小村庄的鲍鱼“游”出大产业

日期:2025-04-06 浏览:1 评论:0

  年产值达30亿元

  古雷小村庄的鲍鱼“游”出大产业

  晨光微曦,在古雷开发区霞美镇北江渔港码头,养殖户们正将一筐筐鲜活的鲍鱼从海中打捞上来,经过分拣、称重、打包等一系列工序后,准备装车运往外地市场。眼下,霞美镇北江村正迎来鲍鱼丰收季,养殖海域一片繁忙景象,鲍鱼畅销,渔民笑容满面,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鲍鱼价格比前两年好,特别是过完年销路不减反增,我们越干越有劲儿。”北江村渔民笑呵呵地说道。

  向海问“鲜”

  生态禀赋铸就品质根基

  鲍鱼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浮头湾的潮水裹挟着养分往复奔涌,为北江鲍鱼写下天然的品质注脚。这里水质良好,潮流流速高,水温、海水盐度等条件适宜,海藻资源丰富,为鲍鱼提供了新鲜、充足的“口粮”。

  霞美镇海上养殖协会会长林荣宗介绍道,北江鲍鱼新历12月下苗,经过近一年的海上养殖,到次年农历十一月前后即可陆续上市销售,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季结束。在此期间都处在采收旺季。眼下收获的以土鲍、黄金鲍、大鲍居多,品质优良。

  值得一提的是,北江村今年大量养殖漳州本地培育的“福鲍一号”品种表现抢眼,该品种具有耐高温、长势快、个头大、出肉率高等特点,极受市场欢迎。

  来自福建平潭的采购商念保朝感慨,北江鲍鱼在质量等各方面都不错,能满足客户要求,可发往全国各地。

  “每天约有50吨的北江鲍鱼从大海中‘上岸’,被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些鲍鱼主要销往深圳、广州、香港、厦门等水产市场。”霞美镇北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燕舞介绍道。

  向新而行

  技术养殖叩开富民门

  鲍鱼养得好,龙须菜功不可没。龙须菜被称为鲍鱼的“海洋牛奶”,是一种优质饲料。科技赋能让传统养殖焕发新机,当地采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将以往的木头、泡沫渔排改建成抗风浪环保塑胶渔排,不仅减少了海上垃圾,还能将海藻与贝类进行套养,为鲍鱼提供丰富饵料。

  在“海上牧场”,由数百名本地村民化身的“海洋牧鲍人”在粼粼波光中开启晨间劳作协奏曲。他们以娴熟手法将几十斤重的养殖笼从深水层拉上渔排,精准完成“开笼—投菜—封笼”三重奏,每个动作一气呵成。据统计,工人们平均月收入可达6000—7000元,靠勤劳双手托起家庭生活新盼头。

  鲍鱼产业后端是分拣现场,需要技术娴熟的工人坐镇。在标准化分拣车间,技术工人们展现着“以克定级”的精准技艺。她们凭借常年练就的“掌上秤”,结合现场的电子秤,精准筛选鲍鱼规格。这种“前段体力+后端技艺”的用工模式,既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为留守群体创造了“家门口的致富经”。

  “国内餐饮市场持续回暖与饲料龙须菜价格回落形成双重利好。”林荣宗盘点着市场变化:传统批发稳中有增,直播电商异军突起,让“贵族食材”加速飞入百姓餐桌。鲍鱼卖出好价格,渔民们干劲更足了。

  向远图兴

  全链升级绘就产业蓝图

  夜幕下的渔港依旧繁忙,电商直播基地灯火通明,实时成交数据在电子屏上跳动。作为鲍鱼之乡,霞美北江鲍鱼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值达30亿元。目前,霞美北江已形成鲍鱼养殖、加工等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鲍鱼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从曾经的“一口鲍鱼一口金”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古雷鲍鱼产业历经转型升级,正通过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双轮驱动迈向新高度。北江鲍鱼养殖场依托产业升级契机,不仅有望游向更广阔的市场蓝海,更将带动霞美镇鲍鱼产业链提质增效,为区域经济注入蓝色增长极。

  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是,古雷开发区正以“蓝色动能”为笔,在海洋牧场上书写“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古雷开发区农林水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耕海洋经济潜力,通过种业创新与养殖技术升级挖掘优质蛋白供给,让海洋牧场既成为群众餐桌上的营养库,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蓝色引擎”,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民生需求升级的双向奔赴。

  ⊙詹照宇

  责任编辑/徐镜正周媛婷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5069.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今日推荐
热点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