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持续推进跨村联建工作——
“联”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本报记者郑斯楠李伟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打开龙江大地乡村振兴的画轴,朝气蓬勃、风景正好,一幅幅亮丽和美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近年来,我市将跨村联建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措施,找准村党组织的利益联结点、价值增值点、发展融合点,着力推动组织联建、产业共兴、治理协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2024年,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分别在漳州东山、长泰召开。
组织联建,
从分散独立到携手并进
品牌联育、活动联办、项目联建……漳州市长泰区“近邻武安”联合党委覆盖城关村、金里村、罗山社区、登科社区等11个联建村(社区),由武安镇党委组织委员、“近邻武安”联合党委书记陈魏强牵头,每周开展一次“碰头会”、每月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共同跟进项目,持续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推动零散的村子一步步走向共同治理。
“在各成员村(社区)的统一谋划下,我们制定出了片区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精神文明等联合规划。文明积分机制、文旅服务综合体等民生共治共建项目的依次落地,让联建村的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发生了可喜变化。”在陈魏强看来,实行跨村联建后,11个村(社区)的综合优势得到了行之有效的融合。
近年来,漳州按照“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好带乱”的思路统筹谋划,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方式,持续推进跨村联建工作。目前,全市已组建联村党组织92个、覆盖345个行政村,打造跨村联建示范点74个、乡村振兴示范带35条。
为让联村党委“跨”起来有奔头、“联”起来有劲头,漳州各地纷纷出台硬举措推动跨村联建工作提质增效——长泰区制定跨村联建考评细则,实行“一季一评分、一年一总评”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竞赛氛围;平和县推动17名县处级领导挂钩联村党委,选派21名驻村第一书记兼任联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建强联村带头人队伍……一股股澎湃动力为跨村联建注入新活力,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兴动能”。
“跨村联建不是合村、并居,而是把一个个‘小支部’变为联合‘大党委’,建立‘联合党委+村党组织+群团组织和其他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议事机制。”漳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该模式引导下,各联建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村庄融合发展,各联建村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产业共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走进位于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天宝菌菇部落”,几十个移动智慧菇房依次排开。菇房内,菇农何国文正仔细检查秀珍菇的长势,准备进行新一波采收。“移动智慧菇房管理起来省时省力。菌菇成熟后由企业统一收购,我们不必承担市场波动风险。”何国文欣喜地表示,他承包的20个菇房,每个月净收入能达3万多元。
眼前的“天宝菌菇部落”,正是由田寮村、过塘村、埔里村等7个村在实行跨村联建后,统一向企业购买的68个移动智慧菇房打造而成的。
“项目建成前,7个村之间沟通较少,对闲置土地和专项资金利用率低,各村村财收入来源单一,村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村民多数依靠种地或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来源。”据天宝镇党委组织委员蔡梓琦介绍,应用了5G、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的移动智慧菇房由天宝镇省级龙头农业企业云佳安生物科技创新研发,项目投用后为联农富农带来了崭新模式,“各村可以把移动智慧菇房租给企业、农户,在增加村财收入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
而在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渔业产业也正通过跨村联建模式“筑巢引渔”,着力深耕“海”的文章。
“全镇20个村党组织抱团实施了后许村海天旭日育苗场项目,整合后许村撂荒沙地,建成25亩共计302口育苗池,让各联建村入股,让渔民‘拎包入养’。”佛昙镇后许村党总支书记陈峰林表示,在“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共同合作经营模式指引下,联建村间的养殖产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石斑鱼、鲍鱼、对虾等多品种养殖基地在海天旭日育苗场内一一投建,一条条产业链条初步成型。如今,各联建村每年分红已达2万余元。
“跨”出新模式,“联”出新路子。“通过盘活联建村资源,使资金、技术、文旅等资源统筹共享,释放出了‘1+1>2’的产业共兴效应。”据漳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漳州各联村党组织已累计策划对接项目165个,产生收益6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平均增长量比跨村联建前增长796万元、增长比例2.7%。
治理协同,
从分村而治到和谐共居
“航道狭窄、双方航速都过快,才导致事故发生,你们两个人都要负一定责任。”在漳州市东山县前楼镇“农渔旅共富”联村党委矛盾纠纷调解队队员、下西坑村“五老”调解员李武德的调解下,一场发生在前楼镇下西坑村与顶上村两户村民间的撞船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争议多时的事故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签署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实施跨村联建后,我们以联村党委为平台,整合基层治理力量,组建矛盾纠纷调解队,深化联动预防矛盾纠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据前楼镇党委副书记、“农渔旅共富”联村党委书记林煦峰介绍,联村党委针对各联建村海上养殖产业多的现状,在岸上建立联建党委矛盾调解室,在海上建立“枫桥式”联建综治服务中心,推动了海上纠纷、渔事矛盾等高效化解,实现了“岸上安居有靠,海上治理有方”。
人居环境整治的联合开展,让漳州市平和县安厚镇的两个邻近村由“独自美”实现了“连片靓”。
在安厚镇龙头村和美峰村交界处的一处长廊里,常有村民在凉亭里话家常、孩童们在塘边欢乐嬉戏……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几乎不敢想象。
“这里原来是一口荒废的鱼塘,由于两村之间界线模糊,长期处于管理‘真空’,塘内污水横流,散发腥臭,经过的人几乎都要绕着走。”美峰村党支部书记林连茂回忆道。
安厚镇的6个村跨村联建后,地域相邻、人文相通的龙头村、美峰村立即联手破解环境治理盲点,发动社会贤达以“投资+投劳+投智”方式,对鱼塘进行了清淤、引水治理,建成了如今的党建文化长廊,让原来的“臭水沟”变成了“幸福塘”。
同频共振、互融共进。“跨村联建模式把‘联’的思维融入基层治理中,推动了村级事务联管、社会治安联抓、矛盾纠纷联治、乡风文明联育、应急抢险联动。”漳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跨村联建正着力把漳州一个个小而散的农村基层力量“拧成一股绳”,逐步联出一片片蓬勃发展、万象更新的乡村振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