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城中村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如何让物业服务从“基础保障”转向“品质升级”?当前,同安区以机制创新破题,通过国企赋能、奖补激励、责任压实等举措,推动物业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探索城市管理提升新路径,让群众真切感受“家门口的幸福”。
从环境整治到垃圾分类,从秩序维护到社区运营,机制创新激发的“物业动能”正重塑城市肌理。近年来,同安区不断强化“大城管”机制运行,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形成各镇街、各部门齐抓共管新格局,全力打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全民城管”“全民治理”新格局。
“城中村”变“类小区” 探索协同管理模式
在同安工业集中区腹地,新美街道梧侣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比例达到1∶9。夜幕下的梧侣南街最能体现这里十足的烟火气——这条800多米长的商业街汇聚着上百家商户、数十家摊点,路边免费停车密集而有序,人流如织但不见拥堵。
“跟很多人以为的城中村不一样,这里管理得很好。”在此生活十余年的“新梧侣人”李女士说,与过去相比,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停车更规范、路面更通畅、生活更便捷。梧侣社区管理质量的提升,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的认可——目前社区房屋出租率超90%,外来流动人口达3.7万余人。
去年来,梧侣社区在同安区先行先试城中村“大物业”管理模式,以社区开办的物业公司厦门梧侣佳园置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同时引进厦门同安工业园区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管理。翻开物业服务清单,环境服务、综合服务、秩序服务、公共设施设备管理、商业运营管理等5大类内容,深度覆盖社区治理全链条。
“简而言之,就是让城中村居民享受到‘类小区’服务。”梧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柯永在表示,一方面以国企为龙头整合资源,破解城中村管理碎片化难题,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激发企业主动性,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让物业企业从单纯的服务提供者向“社区治理协同者”转变,进而探索从“靠社区管”到“居民自管”再到“有物业管”的发展新路径,为城中村长效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梧侣样本”。
“旁观者”变“责任人” 扛起垃圾分类责任
小区里的垃圾投放点,往往最能体现人居品质。走进祥和街道祥晖社区银城明珠生活小区,2座垃圾分类屋“吞”下1400多户居民的生活垃圾,让这个大型老旧小区既看不见脏乱,也闻不到臭味。
在过去,银城明珠生活小区散落着多处露天垃圾桶,不但容易散发异味、滋生蚊蝇,还难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去年8月,祥和街道、祥晖社区、物业单位、小区业主委员会等多方联合打造固定垃圾分类屋,每日开放两个时段投放垃圾,原本垃圾点位开辟为绿地。
小区物业单位发现,通过集中投放及时收运,减少垃圾滞留小区的时间,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通过有效分类,各类垃圾的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可回收物收运量明显增多,也大大缓解了物业工作人员的维护压力,可谓企业与居民双赢。
实际上,在同安,越来越多物业公司扛起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为引导物业企业从“旁观者”变为“责任人”,同安区出台奖惩措施,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