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平
●管淑平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文脉,灿若星河,从文字与符号的诞生开始,人类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就得以发展和延续。从竹木简的兴起到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应用,再到如今人们喜闻乐见的一本本精装书籍,在这漫长的文化进程的演化和传承中,书籍永远都是文字的载体。而如今,人们即便不阅读纸质书籍,也同样能在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上阅览书籍,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要知道,古时贫寒子弟是很少能够接触到书籍的。 但值得警醒的是,越是在物质水平丰富和科技水平发达的年代,人们就越应该沉下心来多读书。就像在如今这样的大数据时代,AI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人们平时聊天和沟通也乐于谈论与之相关的话题。和我一样的诸多普通群众甚至隐隐担心AI随时可能代替我们现有的工作,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就会面临提前“下岗”和“退休”的尴尬处境,然后就成了一名“无业游民”。 不可否认,AI的确能在某些领域为人们“解放大脑”和“解放双手”。比如公司中原本琐碎而单调的工作,像会议记录、制作图片、处理文档等工作,有了AI的辅助,人们办公就提高了效率;在教育行业中,很多中小学校园的授课老师也开始拥抱科技生活,用AI完成教学教案和生成作业、试卷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又为孩子们的学习留出了更多时间;医疗行业中,有AI进行舌诊和面诊,增进了患者和医生的有效沟通和及时就诊……各行各业都面临AI的冲击,尤其是以综合大模型为代表的DeepSeek的出现,这种现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各个行业的壁垒被打破,多学科的知识逐渐贯穿融合。 但AI时代,其实也是人们阅读最好的时代。“解放大脑”和“解放双手”乍一听确实不错,但其无非就是剥夺了人们的思考和劳动的空间和权利,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这些基本能力,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因此,在AI时代,人们更需要读书,也要以多种方式去读书,更应该将书本所学服务于生活。 当下的生活节奏匆匆,纸质书籍仍然有它不可或缺的地位。每当我们下班回家,坐在客厅或者书房,面对着实实在在的书籍,触摸着实实在在的纸页,我们的心里也会很踏实。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区别就在于,纸质书籍带给我们的是,眼下的最真实的触感和最安稳平静的投入感。尽管有些电子书籍也具有很好的代入感,可是盯着一块冷冰冰的屏幕,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每当我们捧起一本书,便踏上了一段诗意的精神旅行。所有外界的喧嚣似乎都暂时退去,只剩下书中的文字和我们对话。这些文字有时候是温柔的,有时候是激烈的,有时候是平静的,有时候又是伤感的,而此刻专注读书的我们也乐于接受。因为,有情感的文字和冷冰冰的文字是截然不同的。 书籍是思想的载体,而文字则是桥梁,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也是连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桥梁。阅读就像是一次次的精神冒险,我们通过文字和作者一起穿越古今中外,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丰富着我们自己的情感和人生体验。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想象未来的可能,或者是简单地思考当下,书籍都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去遨游。而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认知和情感也会得以丰富,会因为一段文字触动心扉,有时甚至会“感时花溅泪”。 在人人都讲求效率的时代,不如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将一件事踏实做好,其实这也算一种不错的选择。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尽管现实中有诸多的忙碌和烦恼,可当我们在星空月色两相伴的夜晚捧起书本的刹那,我们也能够被书籍治愈。读一本小说,和作者成为挚友,和他们一起去经历,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品尝着他们的酸甜苦辣,于是,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也就不曾感觉到孤单和寂寞了。大多数的我们生活都是平凡的,平凡的我们也许终其一生也难有一次“高光时刻”,但是当我们读书时,我们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中找寻到自己,一个似曾相识甚至与众不同的自己。 当然,阅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一些难懂的字句,就像是荆棘丛生的荒野,它也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痛苦。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挑战,只要我们耐下心,一字一句去研究,一点一滴去努力吃透,也就有足够能力跨过这些障碍,那么,所谓的挑战也就不能称之为挑战。而且,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无以言表的。 当AI变得普适性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内核也就弥足珍贵。如今生活最独特的,莫过于人们的真实经历和充沛而丰盈的情感。阅历越丰富的人,情感越充盈,不是没有道理的,人之所以为人,他和AI的区别就在于此。所以,当我们书读得越多,我们就越能够发现自己对世界了解得微乎其微,我们的心态也就会变得更加虔诚和谦卑。一个谦卑的人,他的成长是无时无刻的;一个谦卑的国家,它的成长也同样无时无刻。 (来源:集美报)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5563.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 条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