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市环委办近日出台《泉州市2025年度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争到今年年底,我市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国控断面Ⅰ—Ⅱ类水质力争71.4%以上,确保达到64%;小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不低于97.4%,Ⅰ—Ⅱ类水质比例不低于50%;水源地Ⅰ—Ⅲ类水质比例100%,Ⅰ—Ⅱ类水质比例不低于42.4%。
为保障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并不断提升,我市将以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为重要抓手,统筹“三水”保护,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统治理,建立完善“三水统筹、水陆衔接、协同保护”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以晋江、洛阳江流域为重点,兼顾泉州市涉及的闽江、九龙江以及泉州市域内的其他重要水体,重点实施主要流域水环境提升攻坚,持续实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202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
立足源头治污,我市将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应用,禁止在水环境质量不稳定达标的区域内,建设新增相应不达标污染指标排放量的工业项目。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对未按要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园区及企业限期进行达标改造。2025年年底前,全市涉及石化、化工、电镀、印染、制革等10个重点产业园区基本完成公共污水管网明管化改造,力争园区内50%以上企业的生产废水实现明管化。
流域污染治理方面,我市将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河湖水质日常管控,系统实施畜禽污染防治、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重点推进实施102个流域精准治理项目,巩固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功能。2025年力争新建改造城区污水管网200公里以上,推进已建管网落实雨污分流,新扩建污水提升泵站5座,年底前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2025年新增完成326个以上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8%,设施稳定运行率达90%以上。实施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打造治理样板工程,2025年年底基本消除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
水源地保护方面,继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存在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水源地常态化巡查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山美水库、惠女水库、菱溪水库周边及上游控源截污,以及“净水渔业”模式。2025年年底前,南安、安溪、永春完成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
根据《方案》,我市还将持续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强化湿地分级管理,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2025年年底前水土保持率达到90.33%。
同时,全流域建设美丽河湖。“一河(湖)一策”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在永春桃溪、德化浐溪建成省级美丽河湖的基础上,2025年年底前大樟溪、岐兜溪、龙津溪、山美水库等率先建成省级美丽河湖,德化县浐溪建成国家级美丽河湖。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