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福建省全国“12356”心理援助热线当天启用。这比国家提出的今年5月1日前完成“12356”全国统一号码整合的要求提早了近1个月。
福建各设区市热线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
据福建省卫健委医政管理处处长洪涛介绍,国家卫健委将2025年至2027年确定为“儿童和精神卫生服务年”,部署了一系列提升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包括统一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巡讲、增设医疗机构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等。
“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务必在今年5月1日前完成心理援助热线‘12356’全国统一号码整合工作,达到‘一号通’覆盖所有设区市的目标,确保每日服务时长不低于18小时,且在服务全程有专业人员响应,进而构建标准化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洪涛说,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推动下,福建省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全面开通。
运行保障方面,洪涛介绍:“福建各设区市的热线均提供全天候24小时在线服务。全省9个设区市均至少设置2个热线座席,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热线接听工作由福州市承担。目前,全省共有120名热线咨询员。”
无区号限制 无通话费用
洪涛介绍,福建省统一的“12356”心理援助热线,旨在为受情绪、心理压力、家庭矛盾、职业倦怠等问题困扰的群众,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具备便捷性、专业性、联动性三大特点。
联动性:
福建省全国“12356”心理援助热线与110、120等部门构建起“心理-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出现高风险个案,可实现快速转介处置。
便捷性:
在全省范围内拨打“12356”即可接入,无区号限制,无通话费用。同时,福建也为大家保留了通过加拨区号来寻求指定地区心理援助热线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比如,若希望接受福州市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只需在“12356”号码前加拨区号0591。
专业性:
接听热线的均为具备相关资格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并配备专家监督服务情况。
过渡阶段,自4月7日起,各设区市原有心理援助热线与“12356”双号并行1个月,逐步引导群众适应新号码。
福建统筹现有心理援助资源,目前已完成人员培训、机制衔接等筹备工作。下一步,福建将继续强化对热线咨询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洪涛表示,“12356”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是一条传递温暖的“生命线”,一座守护心灵的“连心桥”。
□延伸阅读
福建职业人群有哪些心理问题?
福建省卫健委医政管理处处长洪涛表示,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职业人群面临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2024年福建省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技术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不同行业劳动者中,医护人员、教师、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劳动者及新兴职业群体(如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职业紧张、睡眠障碍和抑郁、焦虑的比例较高。
福建省卫健委职业健康处副处长叶晶晶介绍,2024年“全省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项目共调查11个行业、10704名劳动者,调查对象中存在职业紧张问题的占19.2%,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的占32.8%,有中度及以上抑郁状况的占16.9%,有中度及以上焦虑状况的占6.7%。职业人群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普遍不足,尤其是对专业心理咨询渠道缺乏了解,不少用人单位尚未建立系统的心理支持机制。
什么情况下可拨打“12356”?
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援助热线技术主管郑小星介绍,个人因失业、婚姻家庭出现变故等事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难以自我调节的情况下,都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
该热线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例如因学业、职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引起的情绪困扰无法自我舒缓的时候;处在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如个人因失业、婚姻家庭出现变故等事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难以自我支持的时候;当产生自残自杀冲动无法通过自我调节缓解的时候;寻求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的个体,例如想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日常压力的时候。
何时需要到医院就诊?
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康复中心心理治疗大组长、心理援助热线负责人王佳魁介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的,应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
(一)症状严重且持续影响生活
1.长期情绪异常:抑郁、焦虑等情绪持续超过2周,伴随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能力;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或认知功能显著下降(如记忆力、判断力减退)等精神疾病典型表现。
2.行为异常或失控:频繁出现自残行为、攻击他人、酗酒或药物滥用等危险行为;社交功能严重受损,如长期闭门不出、拒绝与人沟通、无法维持正常人际关系。
(二)存在自杀或自残高风险
明确自杀倾向: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甚至制定具体计划,需紧急医学干预;有自杀未遂史或自残行为,且近期情绪波动加剧,风险显著升高。
(三)需要专业医学治疗
1.需药物治疗的病症: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需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的疾病;因躯体疾病(如甲亢、脑部肿瘤)导致的精神异常,需医学手段排查病因。
2.复杂心理问题需专业干预:经心理援助热线评估后建议转诊,或心理咨询无法处理的严重心理障碍。
(四)特殊人群需针对性诊疗
1.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厌学、拒绝社交、情绪极端化(如长期易怒或过度沉默)等行为,且家庭或学校干预无效;存在发育行为问题(如孤独症、多动症),需专业评估和康复训练。
2.老年人群精神异常:突发性格改变(如多疑、暴躁)、记忆衰退(如反复迷路、遗忘)、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下降,需排除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精神疾病。
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