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多发 小心“四大刺客”
分别为狭管效应、列车效应、飑线、下击暴流
当前,福州已进入汛期,且强对流天气多发。9日,福州迎来4月的第一场强对流天气。那么,市民如何防范强对流?记者就此采访了气象、应急等部门。
福州迎来强对流期
早上阳光明媚,晚上雨水来袭,9日福州天空上演“变脸大戏”。
9日,福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做好近期暴雨防御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住建、城管、自然资源、交通、水利、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本行业风险研判,梳理防御薄弱环节,组织力量做好地质灾害点、城区易涝点等关键部位的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在建施工项目落实雷雨大风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旅游景区、偏远山区等重点地区以及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风险提示,及时组织避灾避险。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11日至12日,福州又将有一次明显降水并伴有强对流天气过程。“目前,福州已经进入了强对流期。接下来一个月,强对流活动频繁。”福州气象台预报员表示。
据了解,在气象学上,强对流天气是指由深厚湿对流产生的剧烈、破坏力强的灾害性天气,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天气现象。
在福建,强对流天气一般在春季和夏季多发。气象专家介绍,这主要源于春季和夏季空气湿润,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午后,太阳辐射加热地面,使低层大气形成下热上冷的不稳定状态,产生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此外,春季和夏季的气流抬升运动也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支撑。
警惕“四大刺客”
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市民要警惕狭管效应、列车效应、飑线、下击暴流等“四大刺客”。
“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俗称“穿堂风”。峡谷风通常比平原风更猛烈,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特别强,易造成破坏树木、吹倒行人等灾害。而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
“列车效应”是指一连串的对流云团先后影响同一地方,就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同一铁轨一样,导致强降水长时间不下线。
“飑线”是由多个雷暴单体排列而形成的强对流云带,狭长云带中往往伴有雷电、狂风、暴雨甚至冰雹和龙卷风等。
“下击暴流”是指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15级。
气象部门和应急部门提醒市民:在外遇到强对流,要远离漩涡和井盖、下水道等地;远离高层建筑之间的狭长通道。如果伴有冰雹出现,市民应迅速进入室内或到坚固的遮挡物下躲避;如没有合适的遮挡物,可以背着风蹲下,双手抱头,保护头部、胸与腹部不受到袭击,并注意远离窗户等玻璃制品。
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