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能源重点实验室落地厦门
投资7.2亿元,占地面积超5万平方米
4月10日讯4月9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高比能新能源电池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建设推进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厦门成功举办。这一科创平台的落地,标志着厦门在新能源产业创新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注入强劲动能。
本次会议,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谢再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国华,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南峰等行业权威专家,以及重点实验室成员单位代表等50余人参会。会议期间,还特别邀请了业内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
检测能力
覆盖60多种产品
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流砥柱”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近年来,厦门聚焦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延链、强链、补链,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集聚,形成协同产业集群。2024年,厦门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4%,成为工业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2024年9月,该实验室正式获批筹建,由厦门市质检院牵头,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共同建设。自2017年起,厦门市质检院便前瞻布局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服务平台,现已建设成为省内唯一获IECEE CB实验室资质的动力电池检测平台。其综合实力强劲,是省内综合实力最强和可提供动力类、储能类、消费类电池全产业链的第三方实验室,具备国际一流运输安全试验研究能力,获中国船级社等多家单位认可,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设的重点实验室预计总投入超7.2亿元,占地面积超5万平方米(其中在建面积近1.7万平方米)。至今,实验室已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准近150项、检测能力覆盖60多种产品,CMA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标准近130项、检测能力覆盖80多种产品。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0月,依托新能源电池检测平台,高比能新能源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坚持“边建设、边服务”,为厦门新能源电池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测试、产品上市认证、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技术服务。例如,海辰储能几代的系列产品在上市过程中,重点实验室成立专门技术服务团队,第一时间提供热失控、过充电等安全性试验验证,大大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
会上,谢再春对实验室的顺利建成寄予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打造政策赋能矩阵。探索建立“总局-省局-地市”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市场监管系统典范,形成可复制的创新标杆;二是搭建全链条产研融合生态。组建由院士领衔的产业发展智库,着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创新生态;三是建设全球人才战略支点。创新“开放课题+联合攻关”柔性机制,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高地。
15位专家
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重点实验室以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为核心目标,聚焦高比能新能源电池安全领域,组建了汇聚15位行业专家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来自高校、研究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出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等业界专家为委员,为实验室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实验室围绕高比能新能源电池关键检测技术和氢燃料电池性能优化及安全提升策略,聚焦安全评价预警、前瞻技术检测研究以及产业创新引领孵化三大核心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技术研究。
会上,许国华对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出四点要求:
锚定目标。聚焦新能源电池领域创新发展目标,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厦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
完善机制。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高效运行机制,赋予设备采购、人才引进自主权,设立年度开放课题吸引全球团队。
学术带动。建立重大技术需求“直通车”,深化“前瞻研究—技术突破—标准引领—产业服务”创新链。
生态融合。在科研攻关、检验认证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交流,共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