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浪潮遇见海岛渔村,会碰撞出什么火花?不久前,福州平潭君山片区渔屿村举办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共居共创理想生活”数字游民村开村暨自媒体联盟成立仪式。邀请首批数字游民入驻渔屿村,渔屿村计划以数字游民村和自媒体联盟为平台,打造年轻人向往的栖息地,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所谓数字游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工作,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个体。他们不受传统工作地点束缚,通常从事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工作,在世界各地流动,工作、生活、旅行、娱乐同时“在线”。
眼下,艺术家宋三土、旅行博主凡小一、独立导演张承毅等成为入驻渔屿村的首批数字游民,这批年轻的乡村创客获颁“乡村振兴公益大使”称号,也将携手渔屿村探索“共居共创”的理想生活方式。
宋三土:
以“宇宙之花”为创作体系,探索心灵生态学的当代先锋艺术家。早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于伦敦、旧金山、迈阿密、巴塞尔等地开展艺术实践。其作品活跃于悦·美术馆(北京,2018),巴塞尔艺术节(迈阿密,2019)、K11美术馆(上海,2019)等各大国际艺术节及专业机构展出,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时代美术馆。
宋三土创作的《流浪的花朵》在渔屿村渔港
开启一场身心交融的艺术实践
当一艘渔船载着一朵“宇宙之花”驶向大海,福州平潭渔屿村里,一场艺术实践正悄然开启。
宋三土(SantuSong)的创作始终聚焦于植物花卉,并借助光的多媒介形式进行艺术表达。眼下,她的《流浪的花朵》艺术项目来到渔屿村。
“渔屿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村子毗邻广袤无垠的大海,隔海相望便是宝岛台湾。我的作品蕴含着‘看与被看’的深刻意义,在这片海的映衬下,这种意义愈发凸显。”宋三土说,当她透过这片海望向彼岸,心中承载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关联,关乎地域、文化,更关乎内心深处对情感共鸣的追寻。
此前,宋三土在网上看到福州平潭蓝眼泪和追“泪”相关新闻,产生了将《流浪的花朵》艺术项目带来福州平潭的想法。“我的项目本质上是一个‘大地寻花’的过程。我会带着‘花’的意象去往不同的村子,探寻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灵感。”在福州平潭创作期间,宋三土收集了不少福州平潭水仙花作为创作素材,还学习非遗贝雕技艺。她计划将福州平潭非遗、海洋地景与光影艺术交融,创作以“花的蓝色光影”为主题的作品。
“在福州平潭感觉很舒服,这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奇岩怪石与海洋文化,它们构成了独特的创作生态。对艺术创作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福州平潭的碧海蓝天,有疗愈的力量。”宋三土说。
在自媒体时代,艺术创作既能激活乡村的魅力,也能从土地中汲取养分,这种双向滋养正在重构文旅融合的新可能。在宋三土看来,艺术家通过对在地文化的深入探寻、重新组合以及独特的理解展现,能够创作出充满魅力的作品。
“在与数字游民和自媒体从业者的共创过程中,艺术家的专业视角和创作能力能够为福州平潭带来跨领域的文化碰撞。这种碰撞不仅能够激发新的创作灵感,还能促进不同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宋三土希望,在渔屿村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此“共居共创”。
凡小一:
拥有百万粉丝的文化旅游自媒体人。曾穿汉服在10个国家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入选央视财经频道“为奋斗的青春点赞”原创视频;天津卫视乡村振兴类综艺《生机勃勃的我们》第二季的常驻嘉宾。
向美丽的风车海奔去
“这里原始又鲜活,是梦寐以求的创作土壤”
作为一名走遍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旅行博主,凡小一对渔屿村一见倾心。一来到渔屿村,她便被这个具有独特海岛气质的渔村所吸引。“不管是村里的石头厝,还是海景,这里既保持着原生态的宁静,又不会让人觉得与世隔绝,正是创作者理想的栖居地。”凡小一最喜欢的,是每天看风车悠悠转动,听海浪拍打礁石。“海岛自带浪漫属性,原始又鲜活,这里的环境天然适合艺术创作,是创作者梦寐以求的土壤。”
谈起在渔屿村的拍摄经历,凡小一记忆犹新。有一次,她计划在渔船上拍摄素材,提出想法后,渔民大哥欣然答应,并带她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老乡们都很淳朴友善,不管什么要求,他们总是积极配合,真诚和热情让人很感动。”
凡小一对于如何用好影像助力乡村文旅振兴有着自己的想法。她计划在福州平潭创作拍摄更多优质的短视频作品,讲好福州平潭故事,吸引更多人来福州平潭打卡旅游。“从大制作的影视剧到旅行博主的短视频,每种形式都像在乡村打开了一扇窗。”她认为,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不经意间发现的细节——可能是路边阿婆的一个笑容,或是转角处突然出现的绝美海景。“这些观众们收获的意外惊喜,往往通过影像更容易传播表达,往往比任何宣传文案都更有说服力。”
渔屿村如何吸引打造数字游民村?凡小一建议,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增强数字游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这里不只是一间屋子,一个村落,更是一种氛围、一个社会关系,而‘社区’是它们的土壤。”凡小一建议,可以定期举办主题沙龙、创意市集等活动,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创作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当陌生人变成知己,工作的地方就成了心灵的港湾。
张承毅:
独立导演、独立短片制作人。曾为红十字公益协会统筹并制作公益系列纪录片,为腾讯公益99公益日制作乡村振兴专题纪录片,为贵州铜仁正能量志愿者协会制作公益主题乡村短片。曾与京东、万豪酒店、万达酒店、携程等知名企业和品牌合作。
“这里涌动的生命力,给予我无限的灵感”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那些自然涌现的生命力,这正是创作所需的珍贵养分。”沉浸式探索渔屿村后,张承毅(外号“阿司”)十分激动地说。
张承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独立导演,因工作关系,他曾前往国内外许多地方拍摄纪录短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倡导通过文字和影像,呈现一个地方的风物和风味,展现地域的独特气质。
这些天,张承毅用脚步丈量渔屿村每个角落,感触颇丰。站在村落高处,他眺望着蔚蓝的海景,吹着习习的海风,从中感受着海岛渔村的静谧之美。“我是‘浅社交’的自由职业者,很喜欢这里安然居住的感觉,再加上这里生活成本较低,很适合数字游民来此工作生活。”
需要汲取创作灵感时,张承毅喜欢在海滩漫步,在环岛路骑车,捕捉着那些目之所及之处不断流动变化的福州平潭风物。眼下,张承毅在渔屿村拍摄了不少风光人文的影像素材,并参与宋三土在渔屿村的《流浪的花朵》艺术项目。
张承毅认为,海岛具有特殊的创作吸引力,代表了大都市人对海的渴望。“海岛代表了一种舒适和逃离,也预示着新生。当人们投身于这样的场域中,会逐渐觉察到生命力的涌现。”他建议,在影像创作中,应当去寻找那些真情实感、饱含生命力的部分,不要陷入流水线生产模式和过分喧哗。“影像创作是桥梁,可以与时尚品牌、艺术家、乐队等开展合作,或者举办独立影像展、艺术展等,引来流量,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地域文化名片。”
张承毅说,打造“沉浸式”的旅居体验感很重要,让人们在恰如其分的风景中得到疗愈,才会促使他们自发地推荐给更多的人。他建议减少村子中不必要的警示立牌和没有设计感的围栏,让游客减少单纯网红打卡旅行方式,倡导他们从“打卡”到“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