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要求系统推进方言数字化建设,支持开发自主学习平台,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云霄县率先响应,教育部门联合七彩虹志愿队、彩虹公益等单位,通过出版方言俗语读本、建设方言数据库、开发AI诵读系统、打造沉浸式文化产品等,将濒临失传的乡音古韵转化为可听、可视、可传的“活态文化”,为闽南文化传承注入科技动能。
方言俗语书:从文化档案到城市名片
《云霄方言俗语》收录口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8300余条,增设“饮食服饰”“工商农事”等12个章节,收录“糜”(稀饭)、“交关”(交易、做生意)等2400多个各场景高频词。“这不仅是方言词典,更是新云霄人融入的指南。”张瑞勇介绍,首批拟印4000册投放中小学校、幼儿园、行政服务中心、工业园区及旅游景区。书封设计AR特效,扫描即可观看AI生成的“开漳圣王讲古”动画,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
公益培训:乡音架起“融入之桥”
以《云霄方言俗语》为教材,在部分中小学校、幼儿园开设闽南语课堂。来自外地的务工人员子女可以通过VR设备学习闽南语“文白异读”。AI导师既能用文读腔调演绎“床前明月光”的典雅,也能以白话音韵展现“举头望明月”的亲切,动态字幕同步显示方言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今语音演变。多部门共推“方言融入计划”,设立“新云霄人方言网校”,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发亲子方言学习平台,倡导家庭方言交流,配套“方言积分”兑换非遗体验课。“会讲‘汝有闲来阮兜坐’(有空来我家坐坐),订单成交率提升20%。”云霄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已有45名员工报名参加闽南语培训,有效促进在地融合。
数字赋能:打造方言生态圈
“现在年轻人出门说普通话,回家刷短视频,方言成了‘博物馆展品’。”云霄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云霄方言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词汇和音韵特征,如“行路”(走路)、“厝边”(邻居)等,但近十年使用率下降超40%,部分词汇面临失传风险。为此,云霄县组建由语言学者、非遗传承人、AI工程师构成的跨界团队,构建起“采集-应用-活化”全链条保护体系:采集、录制方言音视频,建立方言基因库,涵盖祭祀歌谣、渔耕俚语等15类濒危语料。发起“乡音守护人”计划,鼓励市民用方言录制短视频。团队运用DeepSeek和AI语音识别系统,将方言采集内容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并嵌入《云霄方言俗语》图书二维码链接方言发音视频,实现“扫码听乡音”,让“阿嬷的叮咛”跨越时空限制。
文化经济双循环:乡音催生新业态
形成“文化挖掘+技术开发+传播推广”的全链条协作模式。推出“云城之光城市漫步”“跟着俗语游云霄”线路,游客凭书扫码解锁隐藏版方言讲解;外出乡亲可通过“乡音邮局”定制AI方言祝福视频;AI用8小时完成1300年前开漳史料的关联分析,提取“铜鼓祭祀”“屯田制”等文化符号;漳州小伙与台湾网友用方言合唱《天乌乌》,弹幕惊呼“同根同音”;方言俗语主题冰箱贴、方言语音红包封面热销;收录的“古汉语活化石”词汇,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珍贵语料。将开漳圣王传说、向东渠建设故事等本土题材,改编为闽南语动画短片。通过AI合成,开漳圣王陈元光“亲口”用河洛话讲述史诗。AI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乡音不再漂泊,让古韵永续新生。(通讯员: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