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江小聪叶鑫洋通讯员蓝金发文/图)厦门筼筜湖的生态治理经验,正式走进全国高中课堂!近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市政园林局获悉,筼筜湖生态恢复案例被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材,成为全国高中生学习生态修复的“活教材”。
此次入选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四章“生态工程”,该教材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使用。教材以筼筜湖为例,系统介绍了湿地生态恢复的科学方法,生动呈现了这片水域从污染严重到重获新生的治理历程。
时光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这片水域曾因快速城市化而黯然失色——黑臭的湖水令鱼虾绝迹,市民掩鼻而过。经过30余年的精心修复,如今的筼筜湖已华丽变身为厦门“会呼吸的绿肺”。数据显示,在筼筜湖近年共发现63种游泳动物,既有憨态可掬的粗皮鲀,也有“活化石”中华鲎等珍稀物种,还有浮游植物7门12种、底栖生物3门14种;漫步湖心岛,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郁郁葱葱,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树种不仅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更成为防汛固堤的天然屏障。此外,白鹭自然保护区内已观测到98种鸟类在此安家落户,让这片城市湿地成为繁华闹市中难得的“鸟类天堂”。
值得一提的是,筼筜湖的治理成果不仅被写入教材,近日还在国际舞台亮相。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筼筜湖展项作为中国城市生态治理的唯一代表,在世博会中国馆“绿水青山”板块独立展示,向世界讲述“厦门生态故事”。
案例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20世纪70年代,筼筜湖周边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湖里,导致水质恶化,鱼虾几近绝迹,湖水散发着臭气,人们路过时都得捂着鼻子。厦门人民期盼筼筜湖生态恢复。1982年,厦门市政府对沿湖周边企业进行整治,几年内基本解决了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的排放问题,但是湖水水质仍较差。为了解决筼筜湖水体缺氧、自净能力差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厦门市采取了引潮入湖、输送新鲜海水、西水东调等措施,湖水水质显著改善。进入21世纪,通过清挖湖底淤泥,沿湖修建驳岸、导流堤及环湖林荫步行道等措施,进一步改善了湖水水质,美化了湖区景观。现在的筼筜湖,湖水清澈、鱼游虾戏、白鹭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