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在闽侯县白沙金钟阁公益放流点,300尾植入PIT芯片的珍稀鱼类中华鲟二代幼鱼(7个月至2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放流闽江,让闽江再现“水中大熊猫”。
据了解,中华鲟曾分布在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海等水域,由于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中华鲟种群陆续消失,现仅存于长江和近海,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等级。
闽江是福建母亲河,水量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2014年,在琅岐闽江口水域,渔民误捕一条长60余厘米的中华鲟,印证了闽江是中华鲟繁衍生息地之一。
“闽江中华鲟等珍稀物种的存在,是闽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危起伟介绍,此次放流的300尾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均来自荆楚大地,它们承载着恢复闽江种群的重任;每一尾均植入PIT芯片,可追溯其“家族谱系”和放流轨迹。
据了解,这300尾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中部分由爱心人士认养,寄托着公众对闽江生态修复的期盼。
当天的增殖放流活动中,还放流长约15厘米的草鱼、鲢鱼等鱼苗12000尾。同时,活动主办方向60余人颁发中华鲟认捐证书。
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