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虽短,却也一直是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关键小事”。新学期以来,宁德全市已有80所中小学校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制定系列保障措施,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阳光。
同时,为了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我市各中小学因地制宜、积极行动,通过15分钟课间、大课间、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措并举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长,推动体育教学创新,提升体育锻炼质效,让孩子们在校园跳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更阳光,更健康
“石头剪刀布,我赢了,该我跳了”“耶,我通关了!”……在位于蕉城区署前路的宁师附小校园里,15分钟课间欢呼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同学们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跳房子、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区域分布于学校的各个角落,让学生15分钟课间快乐“加倍”。
宁师附小署前校区大课间活动时间,同学们通过跑操、打畲家拳和体能训练,在户外运动半小时。
“看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奔跑跳跃,让我觉得做体育教师很有幸福感。”新学期开学,体育教师钟宇翔变得更忙碌起来,从体育课到大课间、从15分钟课间到课后服务,新学期宁师附小署前校区对体育活动进行全面“升级”。创设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内容,每个周二到周五,在“跑操+畲家拳+体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跑操形式创新、体能活动项目多样化等方式,让体育运动变得更有趣。同时,校园内部设置了更多体育活动区域,让同学们可以在15分钟的小课间内走出教室,到室外远眺活动,能动、会玩、高效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更多元,更有趣
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立足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活动体系。将畲族文化精髓融入大课间活动,设计畲歌传唱、畲舞韵律操、畲拳武术操、竹竿舞互动等特色项目,构建起“寓教于乐、动静结合”的文化浸润模式,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深度感知畲族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此外,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该校构建了“1+N”社团课程体系,开设涵盖民间艺术、器乐演奏、体育竞技三大领域的27个特色社团,其中剪纸工坊、口琴乐团、乒乓球社等精品社团已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充分彰显了"五育融合"的办学特色。
而在福安实验小学富阳校区,则以课间15分钟为切入点,构建起“传统童玩+核心素养”的立体育人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低年级组织踢毽子、跳格子等简单活动,中高年级组织跳皮筋、跳长绳、翻花绳等,将传统童玩引入校园,重现“巷弄里的童年记忆”。
近年来,我市持续创新学校体育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着力解决“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问题。
“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各地各校从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保证课间活动和课外锻炼质效等方面出台细化举措,创设更多种多样的交流交往的课间教育场景,让孩子能够自由选择参与多样化的课间活动,保护孩子们爱玩爱闹的生命力。未来,宁德将进一步推动更多学校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
来源:闽东日报·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颖珍 文/图
编辑:何冰如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何冰如
(原标题:宁德观察丨课间多了5分钟:健康“加码” 快乐“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