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平武夷山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获评全国创新型县(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长寿之乡”,入选首批国家公园、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成功创建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征程上,武夷山市如何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日前,《海峡通讯》记者专访了中共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
▲《海峡通讯》截图
现将《海峡通讯》对市委书记杨青建专访文章予以转载。
原文转载如下
以改革之笔绘就武夷生态之美文化之魅
——专访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
杨青建
近年来,南平武夷山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获评全国创新型县(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长寿之乡”,入选首批国家公园、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成功创建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征程上,武夷山市如何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日前,《海峡通讯》记者专访了中共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
2024年8月,杨青建(前中)调研武夷山度假区步行街改造提升项目。
“三创”呵护生态之美
《海峡通讯》记者: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请问武夷山在保护生态资源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杨青建:武夷山是全国唯一既是“双世遗”又是国家公园的城市,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嘱托,按照省委、南平市委的部署,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系统观念呵护生态之美,努力让无与伦比的美丽武夷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是创新园地联动体制。整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种类型保护地集中管理,建立局地干部交叉任职和局地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累计发现44个新物种。二是创新保护协同机制。实施生态保护“123”机制,“一委统筹”抓聚合,市生态环保委由书记、市长挂帅,解决环保部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二长协同”抓融合,推行林长办、河长办合署办公,共享信息、整合力量;“三员合一”抓整合,整合土地协管员、河道专管员、林业管护员“三员”职责,设置专职生态巡护员,解决巡护员待遇不高、效能不优的问题。改革后巡护人员精简80%,薪酬待遇提高2.5倍,巡护效率提高2倍。《创新生态保护“123”机制厚植绿色家底》在《改革内参》杂志刊发,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崇阳溪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西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三是创新法治护航机制。以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集“教育、保护、治理、打击、修复”于一体的生态法治保障机制,推行“林长(河长)+三长(警长+检察长+院长)”协作机制,设立全国首家“国家公园法庭”。
文化传承出新出彩
《海峡通讯》记者:“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作为“第二个结合”的阐发地,请您谈谈武夷山人文之美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杨青建:武夷山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遗产保护出彩、文化传承出新、文旅融合出圈,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标杆。
一是做好“物化”文章。建立规划引领、文物体检、项目带动机制。编制《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规划》《万里茶道(武夷山段)保护管理规划》等,对全市453处文物全覆盖核查并建立“一保一档”动态信息库,高标准建设中华茶博苑、朱子文化园,闽越王城博物馆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张山头红军墓群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做好“教化”文章。构建宣传宣讲、教学研学、润人润心机制。打造竹筏上的宣讲品牌“溪言习语”。打造“山水间流动的思政课”和研学基地,登上央视《开学第一课》,《守正创新打造武夷山特色思政课》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刊发。打造线上网宣品牌“网络名人看武夷”,相关作品全网传播量超25亿次。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开展“一论坛、一讲堂、一课堂”联培联讲联研活动,成功举办两届“‘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夷论坛。三是做好“活化”文章。实施文艺、文创、文旅融合发展三大行动。创作《万里茶道溯武夷》《大儒朱熹》《红军·1343》等文艺精品,与小红书合作打造“四季茶事”文旅产品,《印象大红袍》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和全国演出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优秀演出项目。打造《月映武夷》沉浸式演出,以朱子之足看山水之美,以朱子之口讲历史之美,以朱子之眼观生活之美,以朱子之心悟哲思之美。
生态赋能绿色发展
《海峡通讯》记者:武夷山深化拓展“三争”行动,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请问,武夷山是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杨青建:武夷山认真贯彻省委、南平市委部署,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模式,培育壮大“一座山、一片叶、一瓶水、一根竹”等生态优势产业,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一是做美“一座山”。精心打造国家公园探秘游、采茶制茶体验游、朱子文化研学游三大环带主题产品,推出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崇阳溪漫游道、滨水茶足径等自驾、骑行、徒步三条新线路,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超3000万人次,游客总花费超300亿元。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旅游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8位,比上年提升5位。上榜携程2024中国主题游口碑榜。获评2024中国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获省县域文旅经济工作正向激励。二是做精“一片叶”。大力发展茶包装、茶机械、茶器皿、茶饮料、茶衍生产品等全链条产业,创新茶企、茶产业科特派“联农带农”促进共同富裕机制。2024年,茶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税收2.28亿元,茶产业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20.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6%。获评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武夷岩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是做活“一瓶水”。加快农夫山泉两条茶饮料生产线建设,第一条今年4月投产,第二条年底开始组装,满产后全年产值将达到8亿元,税收达到9000万元。四是做全“一根竹”。深挖竹资源多元化价值,加快推进意欣竹产品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华竹木“以竹代塑”等项目建设。2024年,竹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规上竹木企业税收增长82.7%,武夷山入选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笋竹精深加工重点县、现代竹业重点县。
零碳旅游引领未来
《海峡通讯》记者:近年来,武夷山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率先探索零碳旅游发展模式,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武夷山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杨青建: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以武夷山这一核心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推出玩转山水新路线,将国家公园“四个最”(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串珠成链,盘活沿线闲置小学、村部礼堂等资源打造成特色民宿、研学基地,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做好人气聚合、产业融合、资源整合文章。寻茶之旅获评全国“最美茶乡之旅推荐线路”;“喊山采茶”民俗体验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和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
围绕打造“全国首个零碳国家公园,首个全县域、全要素零碳旅游城市”目标,大力推进全域零碳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吃住行游娱茶”全要素降碳场景,推动实现“低碳旅游”;打通“一元碳汇”等平台渠道,引导鼓励游客、企业购买碳汇产品;拓展“一元碳汇”消费场景,开发零碳旅游小程序平台——碳积分(武夷分),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来源/海峡通讯编辑/李享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