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春末夏初的千年银城,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在五显镇军村村,水田里新插的禾苗正迎风舒展;洪塘镇三忠村的试验大棚内,四层立体种植架上的红薯即将迎来首轮收获。这两个饱含丰收喜悦的农业场景,蕴含着同安区科技兴农的深层变革——从传统耕作到机械化服务,从平面种植到立体农业,一幅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铁牛”代劳效率高社会化服务解农忧
清明后的军村村,水田如镜,倒映着忙碌的插秧机身影。随着“哒哒”的轰鸣声,六排秧苗被精准插入泥土,15分钟便完成一亩地的作业。“往年全家弯腰忙一整天,现在机器转几圈就搞定!”村民老颜的感慨,道出了村里推行水稻机械化社会服务带来的巨变。
军村村曾因劳动力短缺、农机分散陷入发展困境。“村民守着土地却难致富,既然军村村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那我们就在农业基础上想办法。”军村村党支部书记颜炳进介绍,为了带领农民走上富裕路,军村村两委集思广益,不断尝试。
今年2月,在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军村村组织人员赴漳州诏安“取经”。“一到那,看到人家机械化的种植模式,效率高、成本低,我们就知道找对方向了。”颜炳进回忆道。学成归来后,军村村迅速行动,以村办企业“厦门市同安区军村红贸易有限公司”为依托,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购置水稻专业种植机械,马不停蹄地开启了早稻机械化种植试验。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初期机械插秧的秧苗出现发黄现象,与传统人工田块对比鲜明。“村民质疑声不断,但我们坚信科技的力量。”村委委员颜裕逸回忆,一周后秧苗恢复生机,且因插秧深度均匀,后期分蘖效果更优。
如今,已有40户农户签约150亩早稻社会化服务。“目前,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报名加入机械化种植的队伍。”颜炳进满怀期待地说。
立体种植闯新路地瓜架上“结”富果
与此同时,洪塘镇三忠村的设施农业试验棚内,一场“地瓜革命”正在上演。四层立体种植架上,翠绿的地瓜叶在补光灯下舒展,根系间隐约可见膨大的块茎。“这是我们测试的立体地瓜,一亩地当四亩用!”三忠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荣森指着架上的试验田介绍。
作为经济薄弱村,三忠村在国企厦门国贸的帮扶下,争取到300万元免息贷款,用来建设25.465亩设施大棚。棚内创新采用四层立体架种植,配套补光系统,试种了蜜薯与淀粉薯两类优质品种。“立体种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补光系统则可调控生长周期。”陈荣森说,1月试种的第一批地瓜将于5月收获,经测试,单层承重与补光效果均达标。
科技赋能更体现在细节中:自主培育秧苗,严格从“母株苗”中剪枝保证品质;自主配置种植土,掺入细沙、豆渣、酵素酶等,用来提升产量与口感。“省农业农村厅领导调研时,现场煮熟的地瓜口感,获得一致好评。”陈荣森表示,今年8月份,村里11座简易钢架大棚将全面投产,预计吸纳60名村民就业,有效带动三忠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此外,三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与厦门国贸创程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签署农产品销售采购合同,助力大棚产成品销售。
从军村村的机械化改革到三忠村的立体农业探索,同安区科技兴农战略正结出累累硕果。全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3470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9个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点已全部落地……当传统农耕智慧碰撞现代科技火花,这座千年银城的田野间,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