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福州平潭导游词创作及讲解大赛半决赛落幕

日期:2025-04-25 来源:平潭网 浏览:0 评论:0
第三届平潭导游词创作及讲解大赛半决赛落幕

近日,第三届福州平潭导游词创作及讲解大赛半决赛落下帷幕,活动吸引众多怀揣梦想与才华的优秀导游及讲解员齐聚于此,以专业素养点亮舞台。

在短短5分钟的即兴讲解环节,他们带领听众穿梭于北港村文创聚落的文艺氛围,感受68海里景区的两岸深情,领略福州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宏伟震撼,品味独特海岛风味美食的魅力,用生动笔触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岛风情画卷,也用青春与热情书写着海岛文旅故事。

林熙龙:“这座岛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州平潭‘后生仔’。”36岁的林熙龙在自我介绍时,笑称自己从青涩小伙变成了大叔,但一谈起家乡,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在他眼中,福州平潭的天空、沙滩、礁石和石头厝,都是最美的风景。林熙龙坚信,导游不仅要介绍风景,更要传递情感,“要让游客感受到福州平潭的呼吸”。

在林熙龙14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带过众多旅游团,为了让游客在福州平潭玩得开心,他练就了“十八般武艺”:熟知每一处景点的历史,能即兴唱几句歌词,甚至对潮汐时间、海鲜品种如数家珍。“真诚、热爱和爱学习,是导游的‘秘密武器’。”林熙龙说,“只有自己先爱上这片土地,才能感染别人。”

“大家可以叫我阿龙,我们福州平潭人常把‘旅游’叫作‘咔遛’。欢迎各位跨越山海,来到这座镶嵌在东海之滨的美丽海岛福州平潭‘咔遛’。”在即兴演讲环节,林熙龙带领大家走进了68海里景区,他介绍了一座形如眼睛的白色建筑——“海峡之眼”。“透过海峡之眼向远处眺望,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的大海,看到海上行驶缓慢的货船,还可以看到一个若隐若现的岛屿。”他介绍,这座岛是牛山岛,岛上的灯塔常年守护着古老航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讲解中,他轻声吟诵余光中的《乡愁》,让浮现眼前的景致瞬间有了更深层的意蕴。他相信,福州平潭会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枢纽,“将来有一天,我们能从这里坐高铁去台湾,乡愁就只是一张车票的距离。”说着说着,林熙龙在现场唱了起来:“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他的歌声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谈及未来,林熙龙充满期待,他希望福州平潭的旅游设施更加完善,同时也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导游行列。他说:“这座岛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倪诗媛:“你看,福州平潭发光啦”

“各位团友,欢迎来到将军山!我是导游小倪,今天由我带大家探寻这片山海传奇。”21岁的女孩倪诗媛,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州平潭姑娘,她的成长经历,恰如这座海岛的发展缩影。

“小时候,福州平潭就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藏在地图的边缘。”倪诗媛回忆道,“那时,每次出岛都要坐轮渡,咸涩的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在外出求学时,每当同学问起她的家乡时,她便回答“福州平潭”,得到的往往是疑惑的眼神:“福州平潭是哪里?”她总是耐心地解释:“福州平潭是一座海岛。”

随着两座大桥接连建成投用,这座曾经偏居一隅的海岛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座桥不仅‘驮’来了川流不息的车潮,更‘驮’来了福州平潭人的梦想。”倪诗媛笑着说,“现在我不需要再向别人解释福州平潭在哪里,因为越来越多人拿着攻略、扛着相机,专程来探寻这块宝藏。”

“通往纪念碑的台阶背后藏着一段历史。”在即兴演讲环节,倪诗媛把将军山景区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她介绍岩壁上的巨型“虎”字石刻:“这字体笔力雄浑,象征着福州平潭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下面我们要去探寻将军山最神奇的岩洞——一线天。这条25米长的岩缝最窄处仅35厘米,是地壳运动与亿万年风化的杰作。”在倪诗媛的精彩讲解中,除了能了解每一处景观背后的地质奥秘外,还能深切感受到她身上洋溢的青春活力。

“每次带团,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她动情地说,“那时候的福州平潭默默无闻;现在,它已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我真想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你看,福州平潭发光啦!’”

谈及未来期许,倪诗媛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福州平潭的美,也让家乡的光照得更远一点、更亮一点。福州平潭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旅游岛。”

陈政桐:“把福州平潭装进游客的行囊”

“旅游让我了解文化,为闽剧表演提供素材;闽剧又能助力我向五湖四海的朋友展示家乡文化。”18岁的陈政是福州平潭职业中专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他致力于将闽剧文化融入职业理想,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文旅融合新的可能。

“每到新的地方,从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欣赏自然风光,到追求服务和细节于各种人事物,都能带给我新鲜感与成就感,让我深深着迷。”陈政桐坦言,旅游这门课让他学会以更立体的视角感知文化。

“石厝藏幽迷远目,两岸风情驻心怀。”在北港村的即兴讲解中,他以此开篇,将石头厝的建筑智慧、两岸渊源和“石头会唱歌”的传说娓娓道来。在介绍北港村的风景时,他还会提醒游客触摸当地温度:“爷爷奶奶们请注意脚下的石阶,来摸摸这面石墙,感受下冬暖夏凉的匠心。”还会邀请游客轻敲石头,聆听会唱歌的石头所发出的美妙旋律。

比导游身份更鲜活的,是陈政桐作为闽剧爱好者的身影,他形容闽剧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乡音”。

一段即兴表演闽剧唱段《御碑亭》中的“从今后展经纶吐豪气”,被他视为人生格言:“有才华才能更好地推广文化。怀揣梦想前进,定不负期待。”

在他看来,闽剧的唱腔身段承载着福建人的情感密码,而旅游正是向世界传递这一瑰宝的窗口。如今,他正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舞台实践向梦想迈进。正如他所说:“讲好福州平潭故事,要把石厝的幽静、海峡的豪情,还有闽剧的韵味,一起装进游客的行囊。”

彭炜钰:“坛南湾可以成为沙浴疗养场所”

“每次接待家乡来的旅行团,我都特别激动。”说话的,正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彭炜钰,她的家乡在江西安福县,武功山的云海与柘溪村的青砖古巷构成了她记忆中最深的乡愁。而如今,她在福州平潭,向家乡的游客展示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美——碧海银沙、蓝眼泪奇观,以及渔村独有的烟火气。

“初次踏入坛南湾,我就被那细腻的沙质所吸引,这里的沙子二氧化硅含量超过90%,光脚踩上去无比舒适……”彭炜钰对坛南湾景区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即兴讲解环节,彭炜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坛南湾的每一处景致都仿佛鲜活起来。“从‘白金海岸’的日出美景,到渔民‘讨小海’的渔家风情,坛南湾的每一处都充满了故事。”她继续说道,“在美丽的海滨沙滩上,您不仅可以观日出、赏明月、览海景、拾贝垂钓,还能享受别具情调的海岛风情。”

彭炜钰不满足于单纯地介绍风景,还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如何让风景“活”起来。“我希望坛南湾的沙子不仅能被观赏,更能被体验。”她说,“坛南湾的优良沙质,很适合当下一种很火的养生疗法,那就是沙浴疗法。坛南湾可以成为理想的沙浴疗养场所。”

从“故乡推介者”转换为“异乡导览人”,彭炜钰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为家乡与福州平潭之间架起一座文旅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能领略到福州平潭的美丽与神奇。

张芷鑫:“家乡福州平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州平潭姑娘张芷鑫,对家乡我满怀深深的自豪。”“00后”姑娘张芷鑫是福州平潭职业中专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提及福州平潭时,她的眼眸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这里的碧海银沙会唱歌,风车田会浪漫写诗,连海浪都会在夜里发光,宛如星辰坠入凡间。”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再到专业技能竞赛磨砺,张芷鑫对旅游业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现代旅游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与传承,是服务与细致的生动体现。她立志要成为新时代旅游业的生力军。

在现场,张芷鑫缓缓诉说着先进村的沧桑巨变。“这里智能农业大棚孕育出的蔬菜果实可不一般。”她自豪地介绍道,这些蔬菜不仅品质上乘,还能通过智慧农业模式全程追溯,实现“舌尖上的安全”。

当古老的渔具与现代的声呐探测器相遇,当质朴的石厝摇身一变成为精品民宿,张芷鑫所讲的不仅是景观的变迁,更是一幅全方位、立体化的乡村振兴图景。

“福州平潭有句老话‘起厝讨嫫都是大事’,新时代的海岛故事正在续写新篇。”张芷鑫用地道的方言吟诵起当地童谣:“唐浦人呀,开大船……”她说,这首传唱多年的渔家民谣,承载着福州平潭人建屋、成家、立业的人生哲学,更蕴含着独特的海岛文化密码。

“还有更多风土人情与原汁原味的海岛生活等着我们去体验。”张芷鑫微笑着说,“福州平潭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很荣幸能成为这本书的导读员。”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8320.html
标签: 平潭东庠岛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