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带队到福州平潭开展田野调查

日期:2025-04-25 来源:平潭网 浏览:2 评论:0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带队到平潭开展田野调查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协办的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在福建会堂举行,吸引了众多高校专家学者参与。期间,研讨会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带领研究团队来到福州平潭开展田野调查。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

他们一行深入福州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娘宫码头旧址、68海里景区、福州平潭贝雕艺术馆、福州平潭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地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在福州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考古现场,他们了解南岛语族文化相关学术考古发掘成果,与考古人员交流,获取了许多一手的宝贵研究资料,系统梳理了福州平潭海洋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对史前海洋族群迁徙路线、海洋文明发展脉络等学术课题展开多维度实证。

“这一趟不虚此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文化堆积层,你看,它如同书页,层层翻页,由近及远地倾诉着数千年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在福州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史前遗址之一——龟山遗址内,赵旭东和队员们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南岛语族祖先生活过的地层变化特征,看到成片成层堆积的陶片时,他感叹“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南岛语族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

来到壳丘头遗址博物馆,雕刻着太阳、波浪、星象等南岛语族艺术纹样的巨大的雕刻立柱,以及木雕、陶器、蚌饰、民族服饰等来自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文化相关展品,无不彰显着南岛语族文化的魅力,让人看花了眼。现场,他们一边记录,一边了解展陈细节。了解到数千年前与风浪搏击的南岛语族先民勇于探索未知的冒险故事时,赵旭东感叹说,透过这些丰富的考古遗存,领略到海洋文明的璀璨光芒。“数千年前,那场南岛语族祖先首次大规模向太平洋岛屿迁徙的壮观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赵旭东(右)和学生张孜伟在福州平潭贝雕艺术馆参观。

“这次我主要来开展关于海洋文明转型和南岛语族文化课题相关研究的,这一趟不虚此行。”第一次来福州平潭的赵旭东说,福州平潭不仅有独特的海蚀地貌胜景,还有着极其厚重的人文气息,福州平潭的南岛语族文化,独具特色。“这里不仅是东南沿海史前考古学意义上的‘起锚之地’,更应成为连接现代文旅经贸、打通两岸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

突出文化特色,助力文旅发展

这些年,“海洋文明转型”是赵旭东及其团队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此前,他带队开展“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专项课题研究,并先后在宁波、泉州等沿海城市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赵旭东说,相较于以内陆地区为主体的乡土研究,海岛人类学要重点关注海洋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及其转型,“福州平潭是最适合研究‘海洋文明转型’的海岛之一。”

作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弟子,赵旭东深知人类学中的文化属性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挖掘和应用好文化要素和文化符号,助推福州平潭文旅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无限的潜力。“福州平潭应重视自身文化的挖掘,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共同的文化符号为纽带,深化与南岛语系族群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赵旭东建议,可以通过民族志研究揭示南岛语族的文化韧性,将“岛链”从地缘符号转化为文明联结纽带,助力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为研究南岛语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史依据,具有巨大的文化潜力和研究价值。由历史、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地缘交流等诸多因素交织形成的南岛语族文化,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应当积极引导福州平潭下一代年轻人培育好‘文化自觉’,找寻与继承文化的‘根’和‘脉’,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明根脉。”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内展陈修复好的陶器。

如何将目前南岛语族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赵旭东建议,以人文为内核的文旅产业不能仅仅专注于包装设计,更要打造根植于文化脉络的文旅产品,才更具生命力。“比如,福州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风之路’景观带、复活节石像群等,就是好设计的案例,应该进一步挖掘、转化海岛优质文化资源,吸引更多人来到福州平潭旅游,感受南岛语族文化的魅力。”

一场知行合一的研学调查

队伍中,有一名年轻的队员张孜伟。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赵旭东教授,主研海洋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自2023年起,他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来到福州平潭驻点扎根,开展田野调查。

“回顾这两年的田野调查,像是一场知行合一的研学之旅。”张孜伟说。他从小对海洋和海岛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在他看来,大海对于依海而生的福州平潭人来说是生活,是景观,对他而言,则是神秘而又精彩的学术宝藏。

张孜伟说,海岛居民常年与风浪共舞,靠大海谋生,长年在海上漂泊的生活也锻造出海岛人民不同的文化韧性和团结属性。“选择来福州平潭开展田野调查,不仅因为这里是典型的海岛城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南岛语族文化为代表的深厚文化底蕴。”

为了完成多达二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两年来,张孜伟的足迹遍及福州平潭。和村民打交道,学方言,开朗好学的张孜伟很快和老乡们打成一片,现在,张孜伟不时会从嘴里冒出几句地道的福州平潭话。

“福州平潭乡亲对我这个‘外乡人’都特别热情,他们经常请我到家里吃饭畅聊,这是拉近彼此心灵距离的好方式,很有利于开展田野调查工作的开展。”张孜伟说。

让张孜伟印象最深刻的,是不久前参与福州平潭东占村举办的乡村振兴主题茶话会,作为特邀嘉宾,张孜伟从人类学的视角,为福州平潭文旅产业建言献策。

他认为,助力福州平潭文旅产业腾飞,离不开对文化内核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以前,受制于有限的科技水平和交通条件,南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岛屿像是一座座孤岛,经历了漫长岁月后,才逐渐建立了双向乃至多向的联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发展,南岛语族文化像是一座文化桥梁,将福州平潭和世界联系起来。”

在他看来,福州平潭是一座非常有活力的小岛,这种活力体现在文化上,更体现在福州平潭人拼搏向上的精神中。“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将南岛语族、民俗民风、石头厝等文化要素的吸引力通过软性方式呈现出来,助力福州平潭文旅发展。”

“感谢一路走来老师朋友们对我的帮助,我在福州平潭的田野调查还将继续下去。”站在福州平潭68海里景区的海边,张孜伟和队员们眺望大海,眼里闪着光。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8322.html
标签: 福建平潭小吃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