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柘荣县砚山洋刀剪产业园的福建永德利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熟练地操作自动化设备进行制壳作业。
“自动化流水线的引进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为大批量的订单制作减轻压力,比如今年新投入剪刀手柄自动化流水线后,人工由30人缩减为3人,原本手柄制作加晾晒需要7天,如今一天就可以完成。”该公司董事长池学伟说。
从曾经的手工锻打、整日面对火炉汗流浃背、刀剪质量参差不齐,到如今机械化制造、规模化生产、刀剪企业集聚产业园,这一巨大转变离不开柘荣县党委政府的谋篇布局。
“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曾经的柘荣刀剪企业散落在居民区,发展难以形成合力,环保也是个问题。为了改变家庭作坊式的零散作业格局,柘荣县政府启动了“退城入园”计划,将分散的剪刀生产企业引入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约化、现代化、智能化升级;出台了《柘荣县促进刀剪产业发展的五条措施》,从鼓励企业退城入园、发展骨干企业、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完善公共平台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促进刀剪企业高质量发展。前不久,柘荣县荣获“中国刀剪产业高地”称号,进一步擦亮“中国刀剪之乡”名片。
在柘荣,多方力量扶持帮助,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强、信心足。
“眼下正是我们企业需要大量采购货物的时候,这个资金来得太及时了,利率低,办贷速度还快”“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有了这笔贷款,我的公司就能正常经营,农信社的暖心服务让我感受到了闽台两岸一家亲的温情”……这一系列好评源自柘荣县优化市场主体融资服务。近年来,柘荣县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和支持力度,推进“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深化“金服云”“宁易融”等应用,依托农村生产要素融资平台,推广“见贷即保”和“二八分担”等银担合作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人才也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柘荣全县户籍人口仅11.02万人,人口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在外创业兴业的乡贤能人、高校毕业生占比超过户籍人口的25%。为解决县域人才发展难题,2023年以来,柘荣县积极探索在驻外商会建立人才驿站,集政策推介、招才引智、服务保障等功能于一体,并坚持“内外联动+供需匹配”相结合,激发招才引智新动能。
“人才驿站的成立,架起了柘荣与在沪人才沟通联系的桥梁,让离家在外的我们随时随地能够了解家乡的政策,真切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关心和温暖。”柘荣县上海商会会长、人才驿站站长徐建峰说。
驻外商会人才驿站的建立,让柘荣县招才引智迎来新增长,驿站先后牵线100余名高层次专家人才莅柘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推动65名乡贤能人以技术顾问、挂职兼职等形式联系服务本地乡村、企业,向外推介销售柘荣太子参、高山白茶等农特产品,带动140余名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返乡就业。
零工市场也迎来招工“春天”。柘荣县的高山白茶、不锈钢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催生了大量季节性、临时性用工需求。2024年12月,柘荣县民政和人社局建设了“产业嵌入式”的柘荣县零工市场,力图破解传统用工方式“散、乱、低效”难题。
“以前零工多由熟人介绍,无组织、不规范、维权难,现在零工市场开设了岗位推荐区、直播带岗区、线下洽谈及维权调解区、便民服务及阅览区等多个区域,形成集招工候工、政策咨询、现场招聘、信息推介、权益保障等多样化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性服务模块。”柘荣县民政和人社局副局长林惠裕介绍。
截至目前,柘荣县已有32家企业加入零工市场数字化平台,在招岗位172个,建立岗位推荐群、人才推荐群各2个,发布岗位信息300多条,推送用工短视频132条,促成就业匹配150余人。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宁德观察丨柘荣:民营经济向阳“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