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屏南,细雨初歇,山雾在黛色峰峦间游走。
代溪镇北墘村的黄酒文化演艺中心一大早已热闹起来。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工人忙着铺设青石板。“这片烧烤区建成后,我们村的黄酒文化就活了!”村民老吴放下手中的竹篾,笑着望向施工区域。
这一项目,正是当地“揭榜挂帅”项目工作机制孕育的成果。
2022年,屏南县在全市率先试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机制。139名来自五湖四海的能人贤士会聚于此,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
然而,人才有了,如何让“金点子”落地生根?县委会议室里,一场头脑风暴正在酝酿——“揭榜挂帅”四个字,如石破天惊,打破了传统招商思维。
“小杠杆”撬动“大效应”
“发榜”不是拍脑袋。
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回忆,工作专班带着团队跑遍11个乡镇,脚底沾满黄泥。“村民最愁什么?产业最缺什么?”这些问题像秤砣,压在调研组心上。
45个意向项目经过“过筛子”,最终10个“小精优”项目脱颖而出。项目涵盖文旅、农业、生态等领域,每个项目最高奖补10万元,个人赏金达2万元。“不是撒胡椒面,而是集中资源办大事。”
屏城乡前汾溪村的“乡野艺校”要让文化空间会“呼吸”;寿山乡白玉村的“稻田公社”要让农田变课堂;北墘村的演艺中心要让黄酒文化活起来。
每个项目背后,都是干部群众反复推敲的智慧结晶。
“揭榜”更不是走过场。
公告栏前,特聘指导员摩拳擦掌。“我有直播电商经验!”“我的建筑团队能打造最美空间!”12个个人和团队提交申请,毛遂自荐。
组织部的会议室里,专家们对着项目书逐字推敲。最终,10个揭榜者签下“军令状”,像领了“尚方宝剑”的将军,踏上破题之路。
午后,记者来到前汾溪村的“乡野艺校·大梦悦读”,负责人毛华磊正手持扫码枪,将新到的31本捐赠图书录入系统。
“编码声像在打节拍,城乡文化在这里交响。”毛华磊笑着说,这个由废弃粮仓改造的空间,曾是村民眼中的“破房子”。县乡村三级服务专班介入后,协调设计、施工、资源对接,仅3个月便让老屋焕新。
眼下,屏南建立起“问题收集—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12个难题在专班协调下迎刃而解。
在白玉村“稻田公社”,特聘指导员老陈回忆:“插秧时灌溉系统故障,一个电话,水利局专家两小时就赶到了田埂。”
从“点上开花”到“全域共生”
机制的生命力,在田野间生长。首批8个项目完工后,屏南并未止步。第二批26个项目现已进入论证阶段,涵盖文创、党建、数字农业,总投资超1200万元。
县委组织部会议室的墙上,“揭榜挂帅”流程图被反复摩挲得发亮——“我们要让每个项目都成为火种。”
天刚亮,屏南县寿山远处山峦染金,近处石屋错落,被“茶盐古道 康养寿山”主题摄影活动吸引而来的摄影师们穿梭其间,快门声不断。
眼下,“稻田+摄影+民宿”的混合业态,让屏南曾经的抛荒地变成打卡点。
农妇林大姐举着单反指导游客:“对角线构图,把稻浪收进镜头。”她参加了“乡野艺校”的免费培训,如今兼职摄影师,月收入达3000元。
在龙潭村,片区党委委员、特聘指导员正与村民讨论柿子节方案。“去年‘家有喜柿’IP火了,今年得玩点新花样。”
记者翻开笔记本,页角卷起,密密麻麻记着游客建议。在屏南,特聘指导员中近五成来自外县,近七成有本科以上学历。“我们的项目就是让‘党建红’搭配‘柿子红’”。
在电商产业园,“农户主播”郑浩对着镜头剥开竹荪:“看这网状菌裙,炖鸡汤最鲜。”两年前,他连手机支架都不会用,如今粉丝过万,年销百万元。
当前,全屏南像他这样的“新农人”已有200余名,带动电商零售额突破8.4亿元。农业因他们插上“数字翅膀”。
墘头村的古宅院里,咖啡机嗡嗡作响。上海来的设计师阿凯正将老木窗改造成茶桌。“认租一栋房,年租金才5000元。”
阿凯轻抚榫卯结构,如同触摸时光。如今,屏南已活化利用310栋古厝,打造出民宿、书屋、创客空间,让“拎包创业”成为可能。
快递进村、金融到户、美育入园……一整套服务体系,让人才“来了不想走”。
夜幕降临,前汾溪村“乡野艺校”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孩子们的画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白玉村的稻田里,蛙声与远处的机器轰鸣交织成春日乐章;北墘村的黄酒香气飘过青石板路,老吴的烧烤摊升腾起烟火气……屏南县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揭榜挂帅”的催动下走向充满希望的春天。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何冰如
审核:陈姜燕 林珺
责任编辑:何冰如
(原标题:福建日报 | 屏南:一张“榜文”唤醒沉睡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