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花开家国永念
李林烈士侄女一纸家书诉说跨时空思念

扫一扫观看视频
(记者罗蓉芳陈铃清吴颖芳)四月的八闽大地,木棉如炬染苍穹,似在诉说着对英烈的无限追思。4月26日,是抗日女英雄李林牺牲85周年纪念日。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如一把时光钥匙,开启了尘封的记忆,诉说跨越时空的思念。
“亲爱的李林姑姑:在这特别的时刻,我怀着无尽的思念与深深的敬意,缅怀您的功绩,纪念您的奉献!”写信之人正是李林的侄女,56岁的李舟玲。字里行间,85载未曾忘却的思念缓缓铺展开来。
信中道,1929年,14岁的李林在养母陈茶带领下,牵着弟弟(李舟玲的父亲)从印尼辗转回到家乡石码。井边的嬉戏,成了姐弟俩最珍贵的童年回忆。1934年,李林在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学籍表上郑重写下“石码西湖路18号”,那是她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936年,她前往北京求学,将原名“李秀若”更名为“李林”。此后,抗战全面爆发,她与家人断了联系,自此天各一方。
养父李瑞奇弥留之际,仍心心念念女儿,嘱咐儿子一定要寻得李林下落。1987年,命运终于有了转机。李舟玲的父亲观看《烽火侨女》后,认定片中的李林就是姐姐李秀若。经多方打听、证实,一家人既为找到亲人而欣慰,又为李林在朔州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且怀有3个多月身孕的消息万分悲痛。父亲抱头痛哭、一夜无眠的一幕,成了李舟玲心中永远的伤痛。
2004年,李舟玲的父亲带着对姐姐的思念离世,临终前,他将李林留下的寿山石笔筒和多年搜集的报道资料郑重地交给李舟玲,叮嘱她要传承和发扬姑姑的爱国革命事迹与无私奉献精神,以此激励后人。
如今,在上海、山西、杭州、集美、漳州等地,李林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每年4月26日,各地都会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巾帼英雄,缅怀她舍生忘死的壮烈、矢志报国的热忱、不惧强敌的勇毅。
采访时,李舟玲手抚刻有“李秀若”的笔筒,仿佛能感受到她曾经的温度,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她感慨万千:姑姑的一生短暂,却如“英雄花”木棉一般鲜红夺目。求学时,她勤奋刻苦、逐梦前行;革命时,她冲锋陷阵、无畏生死,每一个故事都让人为之动容。此刻,木棉依旧灼灼似焰,她以家书寄情,让思念跨越时空,让敬意直抵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