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遇上备案审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阶段,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探索运用AI大模型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构建“人工+AI”双重审查机制,促使审查效率和精度进一步提升。
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市、县两级人大备案审查专业力量都较为薄弱。”
如何让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能?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
“以审查涉及房屋拆迁补偿的文件为例,通过AI大模型审查,不仅能快速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相关法律,还能精准识别出条款冲突。”该负责人展示了运用AI大模型开展审查工作的成效——哪些条款和上位法冲突?潜在法律风险等级多高?该怎么修改?这些过去需要人工查阅大量相关法规、耗时数天的工作,AI大模型仅用短短几分钟“即可迅速核对法律条文、快速揪出隐藏文字陷阱、自动生成体检报告,大大提升审查效率”。
据介绍,有了AI助力,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探索形成“双重审查、综合研判”机制:第一步先进行人工初筛,聚焦明显违法或不适当的问题,快速排除文件“硬伤”;第二步把规范性文件上传至AI大模型进行“深度扫描”;第三步针对AI标记的风险点,再组织有关方面一起“会诊研判”。例如在审查一份涉及产业用地先租后让的规范性文件时,就先运用AI大模型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着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风险,并建议参照浙江等地出台的类似文件,增加“第三方评估程序”。法工委第一时间会同相关部门对此进行分析讨论,确认了AI指出的法律风险确实存在,相关的修改建议也被部门及时吸纳。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规范性文件审查,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拓展了新的路径。”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市各县(市、区)人大推广‘人工+AI’双重审查新做法,为科技护航法治泉州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颜雅婷 通讯员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