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大外语学院志愿者8年来接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关爱活动现场
4月26日上午7点不到,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2名志愿者在宿舍门口集结,准备前往17公里外的漳州市天宝镇大寨村,开展第174次“大寨青禾”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从2017年起,这支队伍便风雨无阻扎根乡村,8年来接力累计帮扶留守儿童及特殊困难儿童2000余人次。
“哥哥姐姐好!”志愿者刚抵达村委会,大寨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小楷(化名)便欢呼起来,他快步迎上志愿者,习惯性地牵起他们的手。5年前,还是二年级的他因父母早逝寄居在大伯家,加之先天疾病,学习吃力,性格内向。志愿者坚持每周入户,帮助他补习功课,填补学业差距,并对小楷进行心理辅导。“我现在所有科目都及格了。”小楷开心地说。
在低保户、单亲家庭的小萱(化名)家中,墙上贴满了她小学时期的奖状。然而2022年的一场家庭变故让她变得沉默寡言,她奶奶曾一度担忧她的学业。幸运的是,志愿者不曾放弃,坚持给她辅导功课,跟她谈心,她慢慢走出阴霾,成绩一度回升至班级前列。然而,升入初中后,课业难度增加,她再次陷入学业困境。回访时,志愿者团队决定调整帮扶策略,提供针对性辅导,帮助她重新找回自信。
“每周入户陪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业,更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帮助治愈情感缺失。我们也会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旧衣义卖筹款、定期心理团辅等,为孩子们提供持续性帮扶。”今年是叶佳怡参加志愿服务的第二个年头,作为带队队长,她介绍,“大寨青禾”项目建立了“成长档案”与“定期回访”机制,动态记录儿童学业进展与心理变化,确保对每个孩子的关爱有始有终。
看着帮扶对象有了积极的转变,志愿者赵佳瑞十分开心:“我们来自英语师范专业,未来职业方向是当一名老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除了可以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对自己专业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与提升。看到这些孩子的可喜变化,对我们也是一种肯定与鼓励。”
高中生小悦(化名)是2017年首批帮扶对象之一,彼时仅三年级的她,如今已成为南靖一中的高一学生。刚刚放假回家的她,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带领新成员入户走访,并分享自身的受助经历。“你们做的事情太有意义了,以后我也要努力考大学,和你们一样帮助困难的孩子。”小悦说。
“我从2017年开始对接‘大寨青禾’项目,每次看到志愿者成群结队步行进村,都深受感动。”大寨中心小学教师韩宝珊说,随着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留守儿童数量减少,志愿服务逐渐向更多困难学生延伸。如今,第一批接受帮扶的学生,已陆续考入华侨大学、龙岩学院等高校,曾经的幼苗,正成长为社会栋梁。
“学长们帮助这些困难孩子成长的经历让我很感动,我毅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大一学生赵佳瑞说,每周六,大二、大三的学长都会带着他们来到大寨村,“跟着学长,陪着孩子学习、打篮球,照顾孩子身心健康。学长的细心耐心让我感受到什么是大爱。我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这个队伍。”赵佳瑞说,她期待未来的日子里,自己也能带着学弟学妹来做这件事。
而8年来,700余名志愿者接力前行,从最初的2016级学生到如今的2024级新生,他们从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青年。许多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基层服务,如刘嘉禾,在毕业后毅然加入西部计划,前往新疆克州阿图什市第七中学支教,将教育星火延续至更广阔的土地。“青春的价值,应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个人的力量也许微弱,但当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青春便有了最厚重的底色。”刘嘉禾说道。
⊙本报记者程琳
通讯员梁燕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