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三代驻海岛 守护渔家灯火

日期:2024-10-17 来源:闽东日报 浏览:1 评论:0

———

从宁德驱车两小时,来到霞浦下浒码头,再坐轮渡一小时,登上美丽的西洋岛。这里是海岛乡政府所在地,岛上常住人口6000多人,逾九成群众从事渔业生产。

每当夜幕降临,岛上便亮起点点“星光”,观景台附近的彩灯,栈道旁边的路灯犹如一条条彩带,点缀得西洋岛犹如夜里的海上明珠。而守护这点点“星光”的,就是郑敏栋、张依国、刘江平师徒三代,他们亲历和见证了海岛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用绿电的变迁。

他们各有一个响亮的绰号——铁脚板、活地图、百事通,还有一个光荣的身份——共产党员。西洋岛潮汐轮转,三代电力人扎根海岛,做好供电服务保障,守护灯火璀璨。

位于西洋岛上的“风光储充用”微电网项目

用上电

“铁脚板”送微光

海岛上能通电,一度是渔民最大的期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海岛上仅有政府所在地有发电机供电,保障政府日常运维需求。当时,因为没有电力供应,岛上渔民生活简朴而艰辛,夜晚只能依靠油灯照明。渔业生产没有电力供应,渔获无法长时间储存、运输,渔民只能对鱼虾进行腌制处理,造成大量海鲜浪费,无法创造经济效益,改善渔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郑敏栋来到海岛乡政府工作,主要负责政府电力设施设备的维护检修。每天柴油发电机要工作到晚上10时,郑敏栋白天外出干活,晚上回来看护柴油机,并伴着昏暗的灯光和柴油机的声音学习电力知识。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郑敏栋练就了睡觉无视柴油机的“轰隆”声的好本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海岛乡政府决定扩展线路,让一些重要的场所也能有限用电。作为岛上唯一一个懂电的人,郑敏栋牵头筹划采购柴油发电机事宜,负责电网的建设。当时,岛上因地制宜,用木制电杆和绝缘线,简单拉起几条线路,靠着2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供电。

海岛位置独特、环境特殊,风大、潮气大,电力设备的维护和保障要求也就更高。每隔一段时间,郑敏栋都会风雨无阻地带领人员进行线路检查和维护,每次巡线都要跋山涉水10多公里,在那个机动车辆尚未普及的年代,一趟下来就是从清晨忙到深夜。当时,郑敏栋不仅需要维护乡里的电力线路,还得负责岛上居民和厂里的用电设备维护,群众碰到灯不亮、设备不转等问题都会找到郑敏栋,郑敏栋往往第一时间帮忙解决,因此有了个“铁脚板”的绰号。

“铁脚板”郑敏栋,作为海岛上的第一代电力人,用脚丈量着海岛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海岛的一丝灯火。已过天命之年的郑敏栋,病痛使他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着站完最后一班岗。他带着徒弟张依国,每天扛着三四十斤重的锚桩上山、立起10米高的杆子、打下1.7米深的杆洞……一心只想让西洋岛的居民也能用上电。

“工作中,师傅不但耳提面命,也以身作则,告诉我应该用什么态度工作,如何为百姓服务。”时至今日,张依国仍清晰地记得师傅郑敏栋的叮嘱。

海底电缆抢修现场

用好电

“活地图”承初心

虽然有电了,但也仅能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于是,让海岛居民用好电的使命,落到了海岛上第二代电力人张依国肩上。

1987年,一脸稚嫩的张依国走进了海岛乡电管站,成为一名电工。那时候的他估计也没想到,自己往后四十余年,和西洋岛电网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海岛“灯火”相伴。

那一年10月,西洋岛第一条海缆建成。海缆的引入扩大了电力的覆盖范围和供应时间,不仅让更多的居民和设施能够用上电,也改善了岛上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西洋岛从此真正意义上有了电力供应。

村头老王家灯不亮了,村尾小李家闸跳了,只要一通电话,张依国和他的同事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村民们说:“阿国是本地人,我们有什么问题都直接联系他,比报修电话好使!”

张依国一直牢记师傅郑敏栋的嘱托,始终奋战在电力一线。参加工作以来,张依国身体力行,任劳任怨地为乡民解决有关用电问题。在特别重特大事件、突发事件、迎峰度夏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他更是冲锋在前。张依国走过海岛的每一个角落,获得了“活地图”的绰号。

2012年是海岛电力事业的“分水岭”,霞浦县供电公司投入电网建设资金3450万元,建成长达12公里的10千伏海底电缆,其中铺设到西洋岛的海底电缆6公里,实现西洋岛双回路供电,为岛上用电上了双保险。

线路改造升级后,西洋岛进入了稳定用电的新年代,岛上居民告别了昏暗的灯光,用上了新的家电和生产设备。望着夜晚岛上的星星点点,听着码头制冰厂的轰鸣声和渔船靠岸的吆喝声,张依国咧嘴笑了:“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能亲手帮助海岛户户通电,我这一辈子没白过。”

岁月的印记已深深地刻在张依国脸上,也慢慢爬上他的双鬓。2019年,张依国退休了。“把群众当作亲人,你为他们付出多少,他们就能念你多少。”他常常对着徒弟刘江平如是念叨。

守岛42年,张依国守住了初心,更守牢了人心;守住了海岛的供电,更守住了海岛的发展……

刘江平在海底电缆监测塔内工作

用绿电

“百事通”护光明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电力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用上电、用好电的基础上,让海岛居民用绿电的接力棒传到了第三代电力人刘江平的手上。

刘江平是一位热心肠,人称“百事通”。2003年,刘江平进入霞浦供电公司工作,一直担任西洋岛供电服务站班员至今。

2019年,海岛海缆连续2次出现故障,导致西洋岛全岛停电。刘江平扛起了岛上抢修复电的重责,连续多日从上午6时一直工作至次日凌晨,困了累了就在所里躺下小憩一会,醒来就提着工具包出门。

西洋岛上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2020年国网福建电力风光储一体的海岛微电网试点落户西洋岛。微电网项目由3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2兆瓦时储能系统和2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组成,保障了海岛连续不间断供应绿电。

“岛上的储能预制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远处风机和光伏就是一个个电源,它们发出的电储存在‘充电宝’里,先供给岛上用户用电,剩下的电还能向大电网输送。”刘江平娓娓道来。

为顺利推进微电网工程建设,刘江平带领项目相关人员四处勘察,并积极协调属地乡、村两级开展各项施工前期工作。2021年11月,微电网建成投产,与海缆供电互为补充,为岛上用电提供双重保障。

刘江平作为海岛供电从“海缆时代”到“微电网时代”的见证人,微电网投运后,他手头的抢修任务明显减少,感触也特别深。“第一条海缆通电时我才10岁,那时候岛上像过年一样,爸妈都念叨说这下有电了,日子好过了。三十几岁时,跟着依国师傅做第二条海缆,已经觉得特别厉害了,哪能想到电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微电网可以在岛上建起来。微电网就是岛上的新质生产力!你看,今天风速比较大,发电足,一台风机就可以满足我们整个岛的日常用电。”刘江平说,现在西洋岛的人气更旺了,生产更火了,他们要重点掌握微电网各种运行模式的切换,做好供电服务。

在海岛乡,刘江平像一缕春风,吹拂着每一个角落。他主动承担岛上路灯维护工作,为居民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在工作之余,他时常对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不仅如此,刘江平还带领一些船老大,组成义务送医小队,为岛民搭建绿色就医通道。

“我在西洋岛出生、长大、求学,这里是我的根,我愿用一生来守护。”刘江平说。

记者手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是每个青年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三代人”坚守偏远海岛,守护万家灯火,这是他们的无悔选择,他们用初心使命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也映照出共产党人的初心,让党徽更加的闪耀。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里,有星辰大海,也有灯火寻常,致敬平凡坚守中的伟大。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张文奎 通讯员鲍斯特雷美容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刘宁芬

文章链接:http://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75666.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