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通过“修、护、传”三措并举,不断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以“修”为本
守护城乡历史文化之魂
紧扣“人”这一核心因素。实施工匠培育计划,加强历史文化工匠人才库重点培育,发挥乡村振兴指导员作用,每年开展镇村干部和农村工匠培训会,培训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乡村风貌营造、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2023年,共组织开展培训2次,累计培训193人,指导6名工匠申报宁德市第一批传统建筑修缮工匠,指导2名工匠申报省级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
紧扣“财”这一关键条件。强化资金统筹与配套,整合乡村振兴、库区移民、传统村落奖补、专项债、县财政配套等多方面资金,开展历史文化修缮保护工作,累计投入近5亿元用于历史文化修缮保护相关工作,保障资金有效供给。
紧扣“机”这一重要手段。制定“以奖代补”机制,遵照“不倒不漏”“修旧如旧”“尊重村民自愿”“统一组织施工”的原则,按照“农户申请→村委审核→签订协议→统一施工”的流程,采取“限额奖补、超额自付”的“以奖代补”方式,限定更换主要材料30%以内的由村级进行补助,超过30%的部分由农户自行承担费用。截至今年2月,累计完成历史建筑修缮52栋。
以“护”为主
留住城乡历史文化之根
加强组织架构实现责任再落实。结合工作实际,于2022年在成立古田县城乡宜居环境建设服务中心时,内设城乡风貌股,负责承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以及提升城乡建筑风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
建立方案实现政策再健全。制定古田县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保护图则编制资金奖补方案,按时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保护图则编制,同步上传至“福建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信息系统”,报送县住建局备案的历史建筑,每栋给予补助2000元。
排查整改实现监管再完善。针对县域范围内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50年以上建筑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内建设行为和现状情况开展排查,全县共排查建筑2459栋。
以点带面实现传统村落再打造。积极指导并协助乡镇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与报批工作,重点打造杉洋镇杉洋村、卓洋乡前洋村、平湖镇端上村、黄田镇金翼村等4个传统村落作为县级四大文化重点项目,分别成立工作组,开展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工作。
以“传”为要
赓续城乡历史文化之脉
推进资源普查认定。2023年依托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开展全县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核实,对县辖区范围内历史建筑、已公布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核查。截至2023年底,累计核查50年以上建筑2508栋(含204栋已公布历史建筑)。
深化测绘建档构建。通过乡镇(街道)、村或历史建筑所有权人为主体,委托第三方单位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保护图则编制的方式,以奖补助推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保护图则编制落地实施。通过构建历史建筑档案总体框架,为后续实施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24年2月,累计补助历史建筑167栋,奖补资金33.4万元。
拓宽活化利用路径。积极动员群众、乡贤和各界社会人士等出资共同修缮历史建筑,鼓励将闲置历史建筑上传福建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促进历史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目前全县已有3个村上线租养平台。同时,积极探索通过PPP等开发模式,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目前累计活化利用历史建筑17栋。
全面激发公众意识。通过公众号、印制分发宣传材料等多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使群众自发自觉配合支持历史文化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此外,2023年度与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合同,启动福建传统建筑系列丛书——《古田传统建筑》编撰工作,深化传统建筑体系档案,推动历史文化脉络宣传,激发公众主体意识和行动自觉。(古田县委改革办供稿)
来源:2024.4.21中国改革报03版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古田发布,请勿修改文章内容,谢谢!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