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先。
如今,在三明这座城市,老旧小区蝶变,成为居民乐享生活的美好家园;长者食堂内,可口实惠的饭菜让老人倍感温暖;道路人行道改造提升后,群众出行更加通畅舒心……一个个民生项目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数十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实事”,不断书写着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夯实民生鲜亮底色
9月24日,三明市第一医院“三明-瑞金专线”再次连起三明患者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棘手的内分泌杂症在经过抽丝剥茧后,有了具体诊疗方案,不仅让患者吃下康复的“定心丸”,也让在市第一医院陪诊的医生获益匪浅。
患者有“医”靠。在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支持下,三明正加快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加上沪明对口合作背景下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瑞金医院“六病共管”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一只只强有力的帮扶之手伸向三明,助力三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
这些医院的对口帮扶,是三明医改迈向3.0阶段节点的生动实践,其中所体现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让三明医疗卫生事业后劲更强、成色更足。
据统计,全市12家总医院疾病管理中心提供入院评估15.5万人次、院后随访29.5万人次,实施运动、饮食、睡眠等“一病多方”,累计生成“六大处方”13.1万份。
医疗水平的提高,背后是我市对卫生健康领域持续的财政投入。得益于此,公立医院人均收入也实现大幅提高,2023年,全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工资总额20.8亿元,较改革前2011年的3.82亿元增加5.45倍。
与“病有所医”一样,“老有所养”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
“小时候没读过书,来这边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按手印了。”在沙县区夏茂镇洋元村乐龄学堂,73岁的卢火娣在学堂里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
我市紧扣老年人需求,探索农村老人健康而有尊严地乐享晚年生活之路,在沙县试点打造乐龄学堂并在全市推广,通过延伸学习课堂、整合老年食堂、开设政策讲堂、形成议事会堂,让像卢火娣这样的农村老人找到心灵归属。
目前,全市开办乐龄学堂153个,已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受益老年人超2.6万人次。
为了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全市建成长者食堂(助餐点)168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2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0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8个,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设施覆盖70%以上建制村。
2018年以来,我市争取中央专项试点资金6000多万元,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等项目,以创新试点引领带动养老事业发展提质增效。
教育均衡 就业向荣——不负殷切民生期待
曾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着我市教育发展。如今,学前3年入园率99.51%、普惠率98.02%,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达99.51%,我市教育事业不断从全面普及走向优质均衡。
靠一张脸畅通无阻享受校园服务,每个班级都装有交互式多功能触摸一体机,智慧课堂和人工智能社团精彩纷呈……宁化县滨江实验中学随处可见的科技元素,为校园生活插上科技的翅膀。
书包“瘦身”、课外精彩,学生多样发展,是课程育人优质高效的关键。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我市多向发力,推进立德树人机制日趋完善、育人方式改革不断突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加强“三明市学校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建设,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机制;加强总校制特色办学,纵深推进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教育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机制、教学方法,打造教育开放合作样板,更好造福山区学子。
投入力度,彰显教育温度。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75.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783个,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2.5万个,有效缓解学前教育入公办园难问题。
就业是教育成果的延伸,稳定的就业环境,是“万家灯火”的幸福根基。
金秋送岗,就业暖心。9月24日,2024年三明市“金秋送岗”直播带岗招聘会三明经济开发区专场举办。全市18家企业参与,岗位涉及机械重工、食品、养老等多个领域。招聘会上,各企业相关负责人分别向观众推介企业文化、讲解岗位职能、介绍员工职业规划,求职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企业,找到心仪工作。
就业,不只是个人奋斗,更关系着城市发展。我市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多举措助力企业稳工稳产稳定就业岗位,搭建多样化招聘求职平台,推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今年,我市出台《2024年助企拓岗稳工十条措施》,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通过落实扩岗留工稳就业惠企政策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另一方面,针对求职者,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各类招聘会336场,吸引参会企业10569家次,发布招聘岗位9.67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12070人。同时做好就业服务,通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数据库跟踪管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等措施,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推动困难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
去年起,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线上零工平台,实现零工求职“一键匹配”、零工交易全流程“一网通办”、零工保障“最大化”接近工伤保险,将就业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网格,告别从前零工马路边等活儿、雇主找不到工的窘境。
居有所安 行有所畅——托起“稳稳的幸福”
眼下,三元区芙蓉新村老旧小区强电下地改造项目竣工验收,曾经杂乱无章的电线杆和蜘蛛网般的电线不见踪影,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项目于今年6月开工,总投资约152万元,这一工程不仅确保了电力设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还提升社区的整体美观度。
不仅芙蓉新村,三明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蝶变”的小区越来越多。道路宽敞平坦,楼栋立面崭新,车位整齐划一;花带草木葱郁,廊庭内居民围坐谈天,孩子们追逐嬉闹,尽享惬意的休闲时光……一批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工,带来的是道路坑洼不平、硬件设施老化、配套设施缺乏现象的逐步改善。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发展中的“民生大事”。从2019年起,全市对2000年前建成、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状况的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工作原则,通过改造“小切口”实现居住条件改善的“大转变”。2019年至2023年底,全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30个、19.69万户、13862栋;2024年计划改造227个、3.44万户、5272栋,现已全部开工。
为民生“加码”,让幸福“加速”,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从“路隘、林深、苔滑”到2004年三明结束高速公路“零”的历史,再到2022年,总投资305亿元的莆炎高速公路三明段237公里全线通车,三明基本形成“一纵三横三联”高速公路网,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45公里,三明的公路建设犹如铺开一张广大的血脉网,流动着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和人民幸福的源泉动力。
一路通而百业兴,一路达至万民福。山区人民有感触,山区里的农民感触最深。截至2023年底,我市修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35万公里,97.8%的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81.3%的乡镇30分钟内可上高速,51%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100%的建制村通客车,全市客货营运车辆现已达1.78万辆,全市日发班车880多班。
在此基础上,我市整合农村运输闲置资源,推动客货邮融合发展,去年,完成建宁、明溪、永安等5个农村客货邮融合试点县,居全省首位。客货邮融合发展不仅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方便群众取件,也畅通了农特产品外销“第一公里”,提高村民农产品收入。
水陆并重,群众的幸福梦更加立体。5月1日,“明城号”游船复航,沙溪河上重现那道亮丽风景线,再次唤醒三明人民有关游船的记忆。“情怀之船”呼应着两岸璀璨夜景,在波光粼粼的沙溪河上缓缓前行,成为城区夜间经济的亮眼一笔,承载着百姓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把“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把“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把民生保障这张网织得更牢,我市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绘就更有厚度、更有温度的民生画卷。(陈 渴)